诗歌
托 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串始终 , 则往往为线索。 分析事物形象类思路:审清题意 —— 筛选描绘事物形象的有关词句 —— 分析事物形象的基本含义 ——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描写该形象的寓意 ——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三、规范答题 —— 三步骤 步骤一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 象的特点
鲁威《 [双调 ]蟾宫曲》 ) 以设问开篇 , 点明题旨 , 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 , 表达强烈的感情 ,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 使用反问句式 , 语气冷峻 ,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双关 语意含蓄 , 发人深思 ,节省笔墨 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
、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等角度来体味。 例:王维的《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分析: “ 惊 ” 字用得好 , 用鸟儿的惊动反衬春涧的幽静。 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 2. 篇中眼。 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 , 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 , 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 , 它往往熔铸了作者
狩猎场面。 示例:太守率领众多随从 ,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描写了 密州出猎(或出猎、打猎)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渴望报效祖国(或渴望建功立业) 的豪情壮志。 8.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9.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胡令能 《小儿垂钓》 )。 我先 充满激情地 给学生讲一个故事, 学生顿时眼睛发光,精神饱满 )的倾听着: 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 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 但是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 盖住了。 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的,他多认真啊。 这时 我会
渲染了一种凄迷、伤感的环境气氛。 反复吟咏“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寺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试赏析颈联中“乍、才、湿、低”灯词语的表达作用。 “乍、才”突出了鹧鸪啼叫声的哀怨动人,“湿、低”又以人的感受衬托 鹧鸪 啼叫声的悲凉凄恻。 六、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233。 d224。 n sǒng zh236。 s232。 观沧海 曹 操 再品读与欣赏 品读 欣赏 策马东来, 登上碣石上。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 海面浩淼, 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呀, 最先跃入眼帘。 山岛上 ── 百草丰美, 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秋天, 它们仍生意盎然。 看大海
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分)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1分) 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 1分) 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3分 )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 生、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 ,
海上诞生了, 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 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 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读鉴赏 简评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 “ 客路 ”
无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