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州台歌 》 、辛弃疾的词。 俊爽 :如杜牧 《 过华清宫绝句 》 、 《 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 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 )、《 江南春绝句 》 (千里莺啼绿映红 )。 冲淡 :如王维 《 鸟鸣涧 》 、 《 鹿砦 》。 旷达 :苏轼的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 、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三、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建功报国
) 轻蔑( mi226。 ) 脊( jǐ)骨 给( jǐ)予 不屈不挠( n225。 o) 辨音辨形:摇曳( y226。 ) —— 拽( zhu224。 i)拉 睫( ji227。 )毛 —— 捷( ji227。 )报 给( jǐ)予 —— 给( gěi)以 瞳( t243。 ng)孔 —— 潼( t243。 ng)关 撞( zhu224。 ng)击 —— 经幢( chu225。 ng) 惆(
解析 :题干中的 “ (第 )三、四句卓然名句 ,千载不朽 ” 表明了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的特殊。 三、四句是写景的 ,有细雨、闲花 ,写景细腻 ,更是为了写情 ,表达含蓄 ,表现出了作者与朋友相见的惬意心情。 答案 :细雨看不见 ,看看衣服已湿 ,说明时间过了很久。 “闲花 ” 既说明落花很轻 ,又可见作者心在叙谈而不在赏景。 拈出细雨、闲花 ,笔触细腻 ,表明作者心目中忘了时间、天气、景物
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 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 赏 析 】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 《 秋思 》 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返回 春夜喜雨 (原诗)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这一场雨好像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 ,没有一点声音。
二十年重过南楼 ” 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 下片 “ 故人今在不 ” 则抒发故人零落后的孤独 ,“旧江山浑是新愁 ” 新旧对比 ,凸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题材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赠友送别诗 【 题材建模 】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朋友离别 ,送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行 ,折柳相送 ,吟诗赠别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①
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年年自生春色 ,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 ,诗人慨叹往事空茫 ,深表惋惜。 送别类 (或 表达依依不 舍之情 ,或 叙写别后的 思念 ) 杨柳 《 诗经 》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杨柳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 柳 ” 与 “ 留 ” 谐音 ,古人送别时 ,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柳永《 雨霖铃
:C “ 贴云寒 ” 不是拟人手法 ,状飞行之高 ,高处生寒 ,由联想而得。 着一 “ 寒 ” 字 ,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 寒 ” 表面写天气 ,实指诗人心境。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 :首先要抓住题干关键词 “ 怎样的思想感情 ”“ 如何表现 ”“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理顺答题思路
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一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对比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给人深刻印象。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
夜归鹿门歌 》 与 《 归嵩山作 》 比较鉴赏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 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问题 :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