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然。 【注释】 ① 梦得:刘禹锡。 白居易 与 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 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 “ 少时 ” 与 “ 老后 ” 相对。 “ 不忧生计 ” 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 老后不 “ 惜酒钱 ” 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6.这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以 “ 月 ” 为 例加以概括说明。 7.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一、 1. C 2.写景 评古论今 论今 描写、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解析
什么字。 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 为什么。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 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炼意 诗歌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 炼境 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命题往往与意境相关。 炼结构 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炼手法 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词的含义
B. 作者选择了与山水为伴的避世生活方式,并把这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加以热情地讴歌。 C. 曲中用大自然的 “ 青山 ”“ 白云 ”“ 茅斋 ”“ 野花 ” 与官场的 “ 紫罗袍共黄金带 ” 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浮华富贵的厌弃。 D. 这首曲 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借用了颜回身处陋巷箪瓢壶浆也安贫乐道的典故,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使诗歌留下了无穷韵味。 E. 这首曲与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都是小令
歌表达的情感 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所以阅读诗歌,总会涉及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态度问题。 这也是诗歌阅读题必考的题目。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比如典例二标题中的“戏赠”;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
李白:儒道兼容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苏轼:三家互补 《 临江仙 》 下片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 水调歌头 》 :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论 世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
诗人的 想像 ,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 “ 乡书何处达 ”。 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潮 平 两岸 阔 ,风 正 一帆 悬。 ”是怎样的情景。 “阔 ” 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 悬 ” 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 正 ” 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海日生残夜
工集资埋葬。 北宋的 柳永 和两宋之际的 李清照 是婉约派的代表。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苏轼 ( 1037- 1101年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 今属四川省 ) 人。 代表作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苏 轼 ( 1037- 1101年) 北宋著名词人,开创了豪放词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 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立 意 角 度 ( 1) 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以此引申,可由物及人,由事及理。 ) ( 2)环境(外物)对人(事 …… )的影响 ( 3)适应、顺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 ( 4)凭借 …… 、依靠
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 不艰苦。 (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 (遵义市)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 回答下列问题。 ( 1) 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