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
解释说: “ 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 ” 他在 “ 发明工厂 ” , 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 , 里面有科学家 、 工程师 、 技术人员 、 工人 , 共 100多人 , 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的。 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 文章主旨 世纪之交 , 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四、课堂练习 ⒈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 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 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用
原 因 内因 历史 体制弊端,政策失误 直接 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和政策 根本 经济困难 外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改革理论: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民主化”和“公开性”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 其次 , 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 , 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 , 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2年 ,由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原因: 表现: ( 1)南斯拉夫解体: ( 2)北约轰炸南联盟: 1999年 ,以 美国为首的北约 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 向南联盟发动 了长达 78天的 狂轰滥炸 , 这次北约在 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 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
12) ( 4)实质: 社会制度 的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 5)影响: 苏联不复存在,“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 2)社会主义必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4) 必须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 1)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从本国国情出发。 苏东剧变的教训 : ( 3) 必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 第 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作者简介 杨振宁 1922年 9月 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1938 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求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8 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以来杨振宁多次到中国
穷: 创新: 辩证: 弥补: 着眼: 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结到根本上。 都、全。 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接连不断地出现。 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合乎辩证法的。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亚军队兵变 捷克 1989年 11月游行 1989年 10月,布达佩斯人民沿多瑙河游行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1991年“ 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掌权 过程: 1991年 12月 25日 19时 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戈尔巴乔夫下台 独联体国家图 苏联解体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局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2年 ,由原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等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成立。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原因: 表现: ( 1)南斯拉夫解体: ( 2)北约轰炸南联盟: 1999年 ,以 美国为首的北约 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 向南联盟发动 了长达 78天的 狂轰滥炸 , 这次北约在 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 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
) 教材理解: ★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机器轰鸣”指什么。 是谁在抗争。 又是谁在思索。 他们为什么抗争、思 索。 这些抗争和思索有何意义。 工业革命 社会发展但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端暴露 工人运动 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吸取前人优秀理论 参与并总结工人运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成长 儿童时代:产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中学时代:“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