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
1、谓“爆发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条件,使菌袋延长 10 天以上甚至更多,积蓄最大数量的生物能量之后,一旦出菇,便形成“爆发”之势,使原来长达 35 个月、34 潮出菇、生物学效率 100%左右的栽培管理水平。 一旦“爆发出菇”后,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最高可达到生物学效率超过 16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提高菇品的商品质量及商品价值。 在原来栽培一批相同的时间内
、适时采收食用菌在七八成熟时,其外观优美,口感好。 以香菇为例,七八成熟的标志,即菌膜已破,菌盖尚未完全展开,尚有少许内卷,形成“铜锣边”;菌褶已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此时为香菇适宜的采收期。 二、注重采摘技术采摘食用菌时,凡是带柄菇类,如香菇、草菇、姬菇、竹荪等,必须根据采大留小的原则进行采摘。 采摘时大拇指和食指捏紧菇柄的基部,先左台旋转,再轻轻向上拔起。 注意不要碰伤小菇蕾。
1、虫既是食用菌直接侵害者,又是病原菌在侵染的重要媒介,因此,防病与除虫要同步进行。 在采取一切防患措施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防治,可以把病虫为害控制到最小的限度。 常用的化学药剂如下:培蘑菇、草菇、瓶菇所用的稻草可用 12的石灰水调至呈微碱性反应,又利防病很促进菌丝体的生长;采菇后也可用石灰上清液喷洒,有利产量的提高和防病。 菇床培养料发现局部受木霉为害时
1、苓喙扁蝽茯苓喙扁蝽 半翅目,扁蝽科。 该虫为刘胜利(1980)根据湖北英山县中药场的标本所记述的种。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 10 毫米,暗棕色,被稀疏的粗颗粒和硬的短毛。 头向前突出伸达触角第一节的 34。 前胸背板长为宽的一半,后缘中央强凹。 小质片中纵脊不显著。 前翅伸达第七背板中央,革片散生粗粒,膜片棕色,脉棕黑色。 腹部宽 4 毫米,侧接缘第六节后角稍扩展,第七节后角宽圆。
1、菌性锈斑病一、危害症状该病常在菌袋或菌床上发生,其表面有黏液,菌丝泛黄,病原菌能产生毒素,使菌盖上出现病斑。 病斑为褐色,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外围色深,呈不规则形,潮湿时菌盖中央为灰白色,有乳白色黏液,空气干燥时,中央部分稍凹陷。 菌柄上病斑呈菱形、椭圆形。 二、发病条件气候不适,遇高温、高湿,相对空气湿度为 95%以上;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在 上;菌种抗性弱,该病就会大面积发生。
2、有 1/3 的金针菇还在出菇。 用冷库反季节栽培金针菇的最大难度是水分管理,据 8 月调研,部分金针菇出菇场所湿度偏低,导致产量不尽人意。 其中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湿度测量时主要位置多在 高度,而冷库内的温度呈上高下低状态,用水多采取地面洒水的办法,使得高层的温度偏高而湿度偏低。 二是目前棉子壳原料多为大壳、短绒,吸水率低,约 30%左右,而且持水性差,导致菌袋内水分先天不足。 双孢菇:9
1、理补充各种营养,是提高食用菌产量的一条有效措施,但是,补得不当也会适得其反。 因此,给食用菌补充营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食用菌补充营养的方法有喷洒、灌注和浸泡。 最常用的方法为配制一定浓度的营养液,结合补充水分在菌床、菌块上喷洒。 在幼蕾期喷洒时,要注意将营养液喷在无菇处或小菇蕾附近,喷后用清水淋洗子实体。 喷洒营养液最好在落潮时进行,对菌块、菌棒和椴木还可采用浸泡法补充
盐保鲜新采收的平菇、凤尾菇等经整理后浸入 盐水中约 10 分钟,捞出沥干并装入塑料袋内贮藏,能保鲜 58 天。 米汤膜保鲜在米汤中加入 1纯碱或 5小苏打,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 将采下的鲜蘑菇浸入米汤中,5 分钟后捞出,置阴凉干燥处晾干,这时蘑菇表面会形成一层米汤薄膜,能隔绝空气,蘑菇一般可保鲜 23 天。 抗坏血酸液保鲜对刚采收的金针菇、香菇、草菇等喷洒 抗坏血酸液,然后装入非铁质容器中
1、 类病害防治方法 称水泡病、湿泡病。 主要为害蘑菇、草菇、平菇等。 该病由疣孢霉的病菌引起。 主要特点:疣孢霉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感染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 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成泡状畸形,故叫湿泡病。 但在子实体发育阶段不同,病症也不同。 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则有一种如硬皮马勃状的不规则组织块,上面覆盖白色绒毛状的菌丝,并逐渐变成暗褐色,常渗出暗黑色汁滴。
种食用菌菇体易褐变腐烂,不易保存,这就影响了食用菌的商品价值。 现简介几种食用菌保鲜新方法。 摊在干净的地膜上。 制成一定浓度的化学配合保鲜剂(丙酸钙 度,山梨酸钾 度,亚硫酸钠 度)溶液,用喷雾器对平菇正反面均匀喷雾,接着装入全封闭塑料袋内,置清洁卫生的地方储存,可使保鲜期达 26 天左右。 用热风吹干或日晒的方法将菇体含水量降至 75左右,然后去掉菇柄基部的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