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
1、地栽培食用菌常规食用菌生产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工厂化生产,但对设施条件要求较高,一般投资都在上千万元以上,因此发展有局限性,不宜大范围推广;另一种是家庭式生产模式,主要以温室、大棚为栽培场所,菇房和生产设备相对比较简陋,散布在近郊各区,难以规模化生产,而且每亩菇棚投入需要 5 万元以上,大面积发展同样受限。 这两种固定设施的生产模式由于连年生产,容易造成环境恶化,杂菌丛生,病害加重
、鲜啤酒糟用石灰调 8湿重添加玉米混合粉 3%和适量杂木屑,调节培养料 65%左右。 2、干白酒糟称量后加入玉米混合粉 15%,石灰粉 4%,水 130%拌匀建堆发酵。 3、采用袋式通氧装料接种发菌,畦式覆土罩膜出菇法两段全转化栽培或采用常规出菇管理,都能获得高产效果。 为使菇农便于掌握,这里重点介绍鲜酒糟栽培平菇高产方法:培养料配方:鲜酒糟 100 千克,锯末 55 千克,玉米粉 12 千克
冬季是生产食用菌的黄金季节,但每年因接种污染给菇农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左右。 采用以下 5 种方法,可降低接种污染率。 一、瓶装发酵料在培养基的上方离瓶口 4 厘米处装入 12 厘米深的发酵料,再灭菌。 其优点是杂菌不易浸染培养基,并且菌种的菌龄一致。 二、麦粒发芽法让麦粒发芽后再装瓶灭菌。 即一次性让做菌种的麦粒发芽,芽的长度为麦粒的 12 倍,再充分晒干贮存。 在做菌种的前 1 天,浸泡麦粒
2、应。 关键在于出菇期温、湿、光、气协调不好,在管理技术上操作失误等等。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避免畸形菇发生的相应措施。 内菇房和野外菇棚),不少建造简陋,结构不合理。 有的菇房门窗单向,有的通风口开在墙体上半部,致使室内空气不流通;有的塑料大棚两旁虽有通风口,但通风口都是朝着菌墙两端;也有的虽然开有通风口,但为了保温,始终没打开。 由于棚内空气不流通,造成严重缺氧
原菌为腐霉。 属于鞭毛菌,为寄生性病害。 危害蘑菇基部,引起子实体基部腐烂,在病部产生一层白色绵毛状霉,菌丝分枝。 在发菌期,此菌还容易污染培养料,污染的症状是,在培养料中间发现黑色小区,黑色区域大小不等,几厘米到 l 米以上,邻近的区域发菌良好,所以很难被发现而忽视。 此菌一般在含氮量高的区域内发生较多,培养料被此菌污染后,产量减少,尤其是第一、二潮菇。 但后面的潮次产量有所回升
2、经过高温灭菌,一般采取堆制发酵的方法。 即将培养料拌水适度后,堆成堆,用塑料布盖上,让它自然升温,每次料堆中心温度达 60,将边缘的料翻到中间,继续堆闷,让它再自然升温。 经过 3 次后,即可接种装袋栽培。 通过控制一定的碳氮比和高温环境条件,可有效抑制杂菌繁殖,促进平菇快速生长。 三、装袋。 对于袋装培养料,有人认为小袋装料少,周期短,但产量低,费工时;有人认为大袋装料多,产量高,但周期长
1、、加强温湿度的管理根据食用菌出菇期生物学特性,温度控制在 12,湿度在 85当前在管理上,做到稳定温度,增加湿度,适量光照,加强通风,除病灭虫害,提高产量和效益。 2、五种菇类出菇期管理(1)普通平菇的管理。 需要大温差刺激出菇,所以在增加湿度,增加光照和加强通风的基础上,要昼夜加大温差交替,平菇菌丝生长时的管理温度一般掌握在 20,子实体生长时的温度掌握在 9,加大喷水量,蘑菇越多
、掌握最佳采收期。 各种菇耳基本上是在七八成成熟时,其外观优美,口感好。 以香菇为例:七八成熟的标志,即菌膜已破,菌盖尚未完全开展,尚有少许内卷,形成“铜锣边”;菌褶已全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时,为香菇最适时的采收期,适时采收的香菇,色泽鲜艳,香味浓,菌盖厚,肉质软韧。 二、注重采摘技术。 食用菌采摘,凡是带柄菇类,如香菇、蘑菇、草菇、姬松茸、竹荪等采收时,必须根据采大留小的原则采收。
2、小一致。 对较大的菇体适当切分,剔除菇体碎片、残菇。 护色:把整修好的菇体浸入 亚硫酸钠溶液中,浸泡 810 小时,捞起后在流动清水中漂洗干净。 洗净的菇体加 40%(按鲜菇重量计)的砂糖腌渍 24 小时。 滤出糖液,调糖度至 50 波美度,煮沸 10 分钟,趁热倒入缸中,继续腌渍 24 小时。 菇体连同糖液倒入夹层锅中煮沸。 采用逐渐加糖及增加转化糖的方法,将菇体煮至呈透明状、糖液浓度达
2、万瓶、椴木香菇 25 万瓶,袋栽香菇 800 万袋,蔬菜型食用菌 400 万袋,食用菌总产量达 5467 吨(其中:“两耳一菇”干制品 2467 吨,蔬菜型鲜品 3000 吨),农户交售产品总收入 9500 万元。 2007 年,全县接种椴木银耳 38 万瓶、木耳 30 万瓶、香菇 50 万瓶,袋栽香菇1150 万瓶,蔬菜型食用菌 200 万袋,计划栽种稻田菜菇 500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