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
2、一季稻时所留稻桩不得高于 10厘米。 在水稻收割完毕后,菇田要提前开好围沟和腰沟排水,以备使用。 796”和“浙农 1号”,两者均属中低温型品种,品质好,产量高。 县大多数菇农使用的配方有如下 2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按 667平方米稻田实际栽培双孢蘑菇面积 400平方米计算)。 配方 1:干稻草 6000公斤、菜饼 400公斤、磷肥 100公斤、尿素 60公斤、石灰 200公斤250
2、来自于蘑菇的培养料,料的余氨含量高、湿度高、通透性差和环境温度偏高都是诱导该病发生的主要因子。 该病一旦发生后,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很好的药物来防治。 因此,必须围绕蘑菇培养料的整个制备过程来制定该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1、选用新鲜无霉变的材料作培养料,合理的配制培养料的碳/氮比,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量,增加生物有机复合肥的用量。 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安排播期和培养料堆制期
1、南栽培蘑菇有 30 多年的历史,且以蘑菇秋季集中栽培为主要生产模式。 目前栽培面积 420 公顷,年产值 元。 蘑菇是浙南农村支柱产业,亦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笔者根据近几年来浙南各地在蘑菇栽培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利用参与有关蘑菇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等课题,总结出一套浙南双孢蘑菇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供广大食用菌工作者和菇农朋友参考。 1 浙南双孢蘑菇最适播种期根据浙南历年气象资料表明
1、栽培季节。 双孢蘑菇属于中温型食用菌,出菇温度范围在 10在春、秋季均可栽培,但以秋季为好,在中原地区以 8 月底至 10 月上旬种植最好。 2材料准备。 将玉米秆(包括新收的玉米秆或上年无霉变的玉米秆)铡成约 30厘米长的小段,堆料发酵。 配方为:玉米秆 500 千克,干鸡粪 100 千克,棉子饼 25 千克,尿素 25 千克,磷肥 15 千克,石灰 125 千克。 3建堆发酵。
2、量:投料量1520方米。 培养料(以栽培面积 100 平方米计算):干稻草 2000磷酸钙 30牛粪 1000膏粉 50粉 80酸钙 40素30酸氢铵 30灰粉 50、培养料发酵1、前发酵(1)预堆:选择无霉变的干稻草,用 1%的石灰水浸泡充分预湿,后捞起随堆随踩成长方形,将牛粪碾碎过筛,均匀混入饼粉,加水预湿堆成长方形,含水量掌握在手抓成团入地松散即可。 (2)建堆:预堆 12 天后
1、于双孢蘑菇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产菇量猛增,加之产品消化渠道单一,故收购商对鲜菇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直径在 24 厘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益和菇农的生产积极性,蘑菇种植季节将临,现就如何控制蘑菇个头大小,谈谈笔者的经验体会。 一、更换菌株现在广西普遍使用的蘑菇品种为“株,这是一个大粒型杂交种,其主要优势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个头大、产量高,但符合商家收购规格的相对较少。 如有定货合同时
民朋友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出现有一些错误,影响栽培的收益。 一是预湿不充分。 稻草要先浸泡充分才利于腐熟。 浸泡不充分的稻草,在翻堆时需要大量补水,且在二次翻堆前如不能补足水分,以后很难补足,这样会严重影响蘑菇菌丝的生长。 二是翻堆不匀。 应按“生料放中间,熟料放两边;中间的放两头,两头的放中间”的原则进行。 有的种植户在翻堆时操作不规范,导致培养料发酵不充分、不均匀。 三是取土不合要求。
1、田栽培双孢蘑菇就是以稻草等为主要原料,经堆制发酵作培养料,利用秋、冬、春的温光资源和空闲季节,在水稻收割后的稻田内,采取露地栽培双孢蘑菇的一种种植方式。 该方式充分利用资源,每亩可创纯利 5000 元以上,投入产出比为 13,且可改良土壤,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现介绍其技术经验:一、菇田选择一般应选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排灌方便、靠近水源、运输条件好、3
1、稻蘑菇水稻”耕作模式。 在水稻收割后,就地晒干稻草,就地堆制发酵制作培养料,就地栽培,并用草帘、塑料小拱棚或塑料大棚进行覆盖管理,省去了建造菇房和原料的搬运过程,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加之每年轮换耕地种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使蘑菇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 此外,稻田种植双孢蘑菇是对农作物秸秆有效综合利用的良好方法,种植蘑菇的秸秆下脚料就地还田,再种植水稻时,可以少施肥料
1、蘑菇,简称蘑菇,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广,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 蘑菇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高蛋白、低脂肪,含 18 种氨基酸,其中 8 种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氨基酸。 贵阳市乌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食用菌栽培环境,其森林覆盖率 境内主要有林木 16 科,180 种,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食用菌源料丰富。 乌当区交通方便,农业人口 38 万人,为调整该区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