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
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大棚双孢菇越冬期如何管理大棚双孢菇越冬期一般指当年冬至以后到翌年惊蛰这段时期。 这段时期时间长、气温低,菌丝处于极缓慢或停止生长阶段,有时虽有少量子实体产生,但生产上无多大意义。 可视菌层干湿程度采用干越冬和湿越冬两种方法管理。 干越冬是指大棚双孢菇在整个越冬期停水,使菇床通风干燥,等待翌年春季管理。 湿越冬是指秋菇生产结束后,床面停止用水,菇棚通风 10 天至半个月
2、朗时及时晒干,玉米心粉碎;牛粪摊开,用耙子将牛粪搓、敲,使之很快呈碎粉状态,然后过筛一次,将 1 厘米以上粪块集中进行再次制碎,最后牛粪成粉;鲜鸡粪、猪粪等充分晒干,然后按 10%比例加入生物发酵剂,进行堆积发酵,无发酵剂时,可加入 2%石灰粉、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按粪水比 11 左右加水拌匀,建堆发酵。 经 23 星期,粪堆中布满白色放线菌、体积重量比明显减轻、臭味大为降低时
2、不烂、不臭,最后干缩死亡。 防治措施:参考蘑菇腐烂病的防治措施。 要原因是细菌类感染,可喷洒蘑菇杀病灵溶液;但有时因基料经长时间分解利用后,下降严重,或遇高温一次性用水太重太急时,也可发生该现象。 处理措施:往畦面喷洒 2%石灰水上清液,提高基料 在 8 左右,避免一次性浇灌大水。 体上的铁锈色斑点,对其商品质量影响严重,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当引致细菌性感染,如棚湿过大、菇体上积聚小水滴
1、着沼气池的快速普及,沼渣去向成了现实问题,就多种利用途径而言,沼渣种植食用菌值得提倡,值得大力推广。 1、季节安排:高温型蘑菇,一般在 4 月中旬进行堆料,5 月上旬播种,5 月下旬覆土,6 月中旬出菇,8 月采收;秋菇一般在 9 月下旬堆料,10 月播种,11月出菇,次年 4 月采收。 2、原料选择:每种植 100 平方米蘑菇用稻草 2400 公斤、沼渣 2400 公斤、豆饼粉 50 公斤
2、旬均可堆料。 堆料方法堆料前两天先把柴草用水充分浇湿,畜粪整碎,并过筛,油饼粉碎。 堆料地点选择在种植场附近,向阳平整。 撒上 2 厘米厚的畜粪和少量石膏粉(石膏粉堆料用一半),翻料时化肥(油饼、尿素;碳铵、磷肥混合),堆高 ,顶部用牛粪封顶呈拱型。 翻料发酵方法堆完料后,等堆内温度升到 6570时就可翻堆,共翻堆 45 次,间隔时间为 7、6、5、4、3 天,共计 2225 天。
2、620 厘米的草堆,宽 ,再铺一层 57 厘米厚的粪,撒入石灰、过磷酸钙、尿素和油渣,一层草一层粪料,一直铺到 高。 第13 层不需要浇水,以后每铺一层浇一次水,下层少浇,上层多浇,堆成龟背形,堆好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的水流出为好。 四、翻堆发酵每次翻堆应在堆内温度达到最高开始下降时为适期,把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四边的料翻到中间,中间的料翻到外面,把干料和湿料充分抖松拌和,促使发酵均匀一致
2、为严重。 果培养料养分不足,势必会影响小菇的正常生长发育而死菇。 同时期对水的要求不同。 秋菇前期子实体多,气温高,造成覆土层和培养料水分蒸发量大,如果覆土层没有及时补足水分,幼菇得不到应有的水分供应,就会枯萎死亡。 出菇水或保菇水喷施过量,水分渗漏到培养料,使料层上部积水导致菌丝死亡,培养料发黑发臭,造成土层小菇养分供应不上而枯萎。 高温时喷关门水,使菇棚相对湿度在 95%以上时
2、整个菌床表面全部覆盖 2米厚的沙层,以防止整个床面感染。 其作用原理是:霉菌类杂菌的菌丝体好气性比双孢菇菌丝体的好气性强,生存环境要求有机质含量丰富,但吃料本领差,只长在料的表层。 覆沙后通气性减弱,能有效地抑制杂菌的生长,同时地下沙有机质含量少,矿物质丰富,杂菌既不能向上生长,又不能向上吃料,而双孢菇菌丝既能吸收培养料中的有机质,又能吸收沙质层中的矿物质,菌丝体生长更健壮,能吃掉杂菌
2、堆时,可采用摊晾或加水的办法进行调节。 温度:发菌温度过高或过低。 后发酵不彻底,导致播种后堆温升高;播种前料温没降至 30以下;发菌期棚温过高等均会造成高温“烧菌”。 棚(料)温低于 8以下,菌种也很难生长。 虫害:受螨、线虫等害虫的危害。 当每平方米虫口密度达 50 万只时,会使菌丝断裂、萎缩、死亡。 要严格发酵工艺,尤其是后发酵;对覆土要进行消毒。 覆土后菌丝徒长。 菌床覆土后
2、时后煮 20 分钟左右,至麦粒无白心时,捞出麦粒,冷水冲洗后即可。 粒(以干品计)100 公斤、牛粪粉 30 公斤、石膏粉 1 公斤、碳酸钙 斤。 麦粒与牛粪粉按 1例混合,并同时拌入其他辅料,注意使牛粪全部粘附到麦粒上,水分不足时适量喷水。 剩余牛粪粉待用。 般小批量生产多不采用标准瓶,而利用酒瓶、葡萄糖玻璃瓶等,装瓶灭菌。 为降低生产成本,可用 500 毫升输液瓶。 先装一把牛粪粉在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