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
2、尔斯轴霜霉或向日葵单轴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孢囊梗 1从气孔伸出,具隔膜,大小 350轴长 105全长 1/3 部单轴分枝 6;末端直,圆锥形,长 3簇生成直角分枝,顶端钝圆。 孢子囊卵圆形、椭圆形至球形,顶端有浅乳突,无色,大小 164m)。 卵孢子球形,黄褐色,直径 23发现有 8 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向日葵霜霉菌随带菌的种子传播蔓延。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间诊断:发病叶片在叶面出现边缘不甚明显的黄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变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在相应的背面长有一层灰白色的霜霉状物,即露在寄主体外的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湿度大时,病情发展迅速,霜霉集中在叶背,有时叶面也有。 后期病斑扩大变成褐色,叶色变黄,叶片干枯死亡。 茎及花梗受害,常肿胀弯曲成龙头状。 茎秆黑色有裂缝,病部亦有灰白色霜霉状物,严重被害的植株矮化
2、孢子囊萌发适温16游动孢子发芽侵入适宜水温为 18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 24 小时,翌年 3 月又遇有春寒,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 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 1 年以上轮作。 (2)健全排灌系统区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药剂拌种播前每 50 千克小麦种子用
2、于病害发生。 作物苗期是小麦霜霉病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 24 小时,翌年 3 月又遇春寒,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地势低洼易发病。 由于近几年水浇条件的改善,水浇面积大,特别是大水漫灌,灌水量大,淹水时间长,另外地表大部分由还田的玉米秸秆覆盖,湿气滞留,极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2、播期偏晚,冬前分蘖率低,苗势弱。 河北省中南部绝大部分农田为“小麦玉米”轮作的种植制度。
期容易混淆,不利于对症下药。 根据多年实践,对二者如何区分及如何进行防治,初步进行归纳,现简介如下:水稻霜霉病病原菌为真菌鞭毛菌亚门指疫霉属的大孢指疫霉。 秧田后期开始表现症状,分蘖盛期症状明显。 病株矮缩,叶色淡绿,呈斑驳花叶状,心叶发黄,常卷曲或捻转,不易抽出或从叶鞘侧面拱出,扭曲畸形,穗小不结实,重病株矮缩枯死。 水稻除草剂药害,主要在苗期至苗后期表现,植株矮缩,叶色变深,叶片易断
原大孢指疫霉水稻变种,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藏卵器球形,淡黄褐色,大小654m)。 雄器 1,侧生,大小 45m)。 卵孢子初无色后变黄褐,卵圆形,大小 511m)。 孢子囊柠檬形,无色,单生于孢囊梗顶端,孢囊梗单根从气孔伸出,其上具分枝,孢子囊内含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双鞭毛,静止后呈球形。 (图左)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能侵染禾本科植物 43 属。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2、19孢子囊萌发适温16游动孢子发芽侵入适宜水温为 18小麦播后芽前麦田被水淹超过 24 小时,翌年 3 月又遇有春寒,气温偏低利于该病发生。 地势低洼、稻麦轮作田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禾谷类作物进行 1 年以上轮作。 (2)健全排灌系统区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药剂拌种播前每 50 千克小麦种子用
2、囊。 包子柠檬形或卵形,顶端有 1 乳头状突起,无色,顶部壁厚,m),成熟后易脱落,基部留一铲状附属物。 起初菌丝体蔓生,后细胞组织中细胞变形,形成浅黄色的卵孢子。 初期结构模糊,后清晰可见成熟卵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 8(m),卵孢子壁与藏卵器结合紧密。 一般症状出现后 36 天,即可检测到卵孢子。 叶片上叶肉及茎秆薄壁组织中居多,根及种子内未见,穗部颖片中最多。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江流域、东南沿海受害重。 春油菜区发病少且轻。 该病主要为害叶、茎和角果,致受害处变黄,长有白色霉状物。 花梗染病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花瓣肥厚变绿,不结实,上生白色霜霉状物。 叶片染病初现浅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多角形的黄色斑块,叶背面长出白霉。 病原 寄生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菌丝无色,不具隔膜,蔓延于细胞间,靠吸器伸入细胞里吸收水分和营养
2、波尔多液是防治性杀菌剂;甲霜灵、疫霜灵、杀毒矾是治疗性杀菌剂。 这些都是比较常用而有效的药剂。 2、葡萄白腐病病菌主要靠雨水传播,主要危害果穗,也危害新梢叶片等部位,78 月份高温多雨湿度大是病害大发生的高峰期,夏天暴雨后接着持续高湿和高温(2428)是病害不断侵染和流行最适宜条件。 目前防治方法:一是雨后及时排水,保持一道铅丝以下通风带,降低园内湿度。 二是及时绑蔓去付梢,保证葡萄架面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