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
2、病,叶正面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叶背面病斑处产生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不抱心,减产幅度达30重的达到毁灭性程度。 三、防治措施实施合理灌水施肥,深耕晒土,施足底肥,分期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中耕,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增强抗病性。 在发病初期发现中心病株时,要立即摘除病叶喷药防治。 喷药必须细致周到,特别是老叶背面更应喷到。 常用的预防药剂有:65%的百菌清
2、。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紫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 鳞茎染病后变软,外部的鳞片表面粗糙或皱缩,植株矮化,叶片扭曲畸形。 二、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阴凉多雨或常有大雾的天气易流行。 三、防治(1)选择地势高
2、同叶部症状,易由病部折断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至紫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 鳞茎染病后变软,外部的鳞片表面粗糙或皱缩,植株矮化,叶片扭曲畸形。 二、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以卵孢子在寄主或种子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萌发,从植株的气孔侵入。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发病重,阴凉多雨或常有大雾的天气易流行。 三
2、或椭圆形,大小为 10293 微米。 病菌还能在病组织内进行有性生殖产生近球形、厚壁的卵孢子,直径为 2635微米。 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种子、或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孢子囊寿命较短,但在南方常年种植莴笋,田间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以通过气流传播到新栽种的莴笋上进行初侵染。 初侵染发病后可不断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传播后进行频频的再侵染
2、通过气流、浇水、农事及昆虫传播。 田间孢子囊常间接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部分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的表皮或气孔侵入。 病菌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 6适宜侵染温度为 15田间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或过大、田间积水、空气湿度大、夜间结露时间长或春末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良种。 从外形上看,花叶和散叶型品种比较抗病。 目前国内种植的蒙玛、皇帝、鸡冠生菜、红生菜
2、染幼苗,或侵染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气流传播,使病害扩展蔓延。 孢子囊萌发温度 8侵入适温 16,菌丝生长适温 20孢子囊形成、萌发和再侵染需要水滴或水膜,因而空气湿度高低、结露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病害发生轻重。 一般连阴雨天发病重,保护地通风不良、连茬或间套种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容易发病。 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明显。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良种,目前从国外引进的王冠、里绿
2、除病残组织和病梢、僵果、主蔓枯皮等,在植株休眠期可喷波美 3 度石硫合剂;另外,在葡萄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用50退菌特或代森铵 800液、75百敌清 500液、50多菌灵1000 倍液喷雾,雨天多时 10喷一次,干旱少雨可适当延长喷施间隔期,并可兼治其他叶果病害。 二、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7为该病易发生期。 叶片发病:病部初期呈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
2、病,叶正面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叶背面病斑处产生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不抱心,减产幅度达30重的达到毁灭性程度。 三、防治措施实施合理灌水施肥,深耕晒土,施足底肥,分期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及时中耕,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增强抗病性。 在发病初期发现中心病株时,要立即摘除病叶喷药防治。 喷药必须细致周到,特别是老叶背面更应喷到。 常用的预防药剂有:65%的百菌清
2、的气候特点,因地、因品种制宜,确定适宜的播种期,秋白菜不宜过早播种,特别是常发病区域和干旱年份应适当推迟播种期。 3、加强管理一是采用高垄栽培,防止田间积水;二是及时间定苗,剔除病弱苗,防止间苗偏晚,形成细弱苗和高脚苗,降低抗病性;三是合理密植,留苗不能过密;四是注意排灌,与干旱时要及时灌水,特别是包心期不可缺水,但雨涝时要及时排水;五是科学施肥,在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的同时
2、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传播,在有水分和高湿度、温度在 713 摄氏度的条件下萌发长芽管进行初侵染;卵孢子也可在同样条件下萌发初侵染。 条件适宜时35 天就发病,发病后又产生大量新的孢子囊进行频频的再侵染。 种子也可以带菌引起幼苗发病。 病害的发生要求多雨潮湿及稍冷凉、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条件,河北省于冬末早春发生较多;菜田低湿、土质较粘重、肥力较差的发病亦较重;管理粗放、杂草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