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
2、色病斑,但不着生霉状物,椭圆形病斑周围有宽 23 毫米;稍凹陷的灰白色圈带;在持续干旱的条件下,呈现灰白色小形病斑后期往往在病部又被灰霉病、黑斑病等半腐生菌侵染而产生灰色或黑色霉状物。 鳞茎受害后,外部鳞片变软、皱缩,有时混发软腐病。 本病的特征为病斑较大、长椭圆形、黄白色,雨后病斑变为灰白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稀疏白霉,高温时长出灰紫色霉。 (病 原)属鞭毛菌亚门、霜霉属、葱霜霉菌。
2、 此病以卵泡子在病组织上过冬或随病残体落地在土壤中过冬。 春季在条件适宜时卵抱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由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背气孔侵入,潜育期约 10 天即可。 在葡萄生长期内可行多次再侵染。 秋季多雨、多露和低温时此病易大发生;果园通风不好,湿度大,氮肥偏多有利发病。 北方一般 6 月即可发病,89 月为发病盛期。 在长江以南地区,全年有 23 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在梅雨季节
2、粒点。 苦瓜霜霉病原与黄瓜霜霉病原相同,都是古巴假霜霉菌。 该病在广东地区的露地和温室大棚内的瓜类上周年传播侵染。 病原孢子悬浮于空气中,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在叶片上有水膜时最易萌发,从细胞间隙和气孔侵入。 一般气候温暖、雨水多,或昼夜温差大、早晨雾大露重条件下发生流行严重。 苦瓜对霜霉病抗性较强,但近年该病也有上升趋势,华南地区一般发生在 5和 9。 苦瓜白粉病是由寄生性很强的白粉菌引起的。
2、小粒点。 苦瓜霜霉病原与黄瓜霜霉病原相同,都是古巴假霜霉菌。 该病在广东地区的露地和温室大棚内的瓜类上周年传播侵染。 病原孢子悬浮于空气中,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在叶片上有水膜时最易萌发,从细胞间隙和气孔侵入。 一般气候温暖、雨水多,或昼夜温差大、早晨雾大露重条件下发生流行严重。 苦瓜对霜霉病抗性较强,但近年该病也有上升趋势,华南地区一般发生在 56 月和 910 月。
2、潮湿,昼夜温差大,将预示着霜霉病的发生与蔓延。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进行 5 年以上轮作;定植前温室大棚用 5百菌清烟剂熏蒸;栽培畦定植前用 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750 倍液喷淋。 生态防治叶面上凝结的水珠是霜霉病等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叶面结露再加上适宜温度,病害就会迅速蔓延。 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和黄瓜对温湿度的要求,在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进行不同的温、湿度管理
2、死。 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 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 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 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 二、发生规律病原为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 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 次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
2、规律:病原菌在 1130可形成游动孢子囊,在 2225时最多。 在 822均能萌发成游动孢子。 在 2630则直接萌发成芽管,游动孢子在14下只需要 20 分钟从形成到施放只需要 10 分钟,因此气温和湿度适合时,发病非常快。 卵孢子在 2225,和高湿度下,只需要 5 分钟便可入侵,24 小时内可表现症状。 在多雨或忽晴忽雨的夏季,流行发病最快而危害严重。 (3)防治方法
2、入寄主的最适温度为 16,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生长则要求 20高湿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病斑发展最快的温度常在 20以下。 北方地区,甘蓝类蔬菜莲座期以后至产品形成期,如气温偏高、雨水多或田间湿度大、昼夜温差大,病害很容易流行。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播种前种子消毒,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较好,用药量为种子量的 与非十字花科作物 3 年轮作,并应防止与十字花科作物邻近。
2、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为 16,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生长则要求 20高湿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病斑发展最快的温度常在 20以下。 北方地区,甘蓝类蔬菜莲座期以后至产品形成期,如气温偏高、雨水多或田间湿度大、昼夜温差大,病害很容易流行。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播种前种子消毒,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效果较好,用药量为种子量的 04。 与非十字花科作物 3 年轮作
2、别重的棚室可以进行药剂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 3 号、长春密刺。 利用营养钵点籽育苗,钵土营养要丰富,钵体要大,培育出壮苗,适时炼苗定植,有利于抗病。 3、清沟沥水,降低土壤含水量。 定植前开墒沟深 20米,段沟深 30米,整高畦,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内的湿度。 棚室外排水要畅,不能形成倒灌。 4、开棚放风,炼苗促苗。 晴天的中午开棚放风,降低棚室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