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菌褐斑病主要发生于东北水稻产区,由于剑叶叶鞘亦有发生,故有细菌性鞘腐病之称。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则形成不规则形;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
菌褐斑病主要发生于东北水稻产区,由于剑叶叶鞘亦有发生,故有细菌性鞘腐病之称。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 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 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则形成不规则形;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
1、稻细菌性褐条病,又名细菌性心腐病。 2005 年,浙江省玉环县由于受到 2 次台风的影响,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部分农田受淹,在 8 月份发生了一种不常见的病害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根据该县植保站 8 月份在该县陈屿、芦浦等乡镇调查,发病面积达 140 公顷,发病区平均丛病率达 75%左右,株病率达 严重田块丛病率达 100%,株病率达 发病区产量损失达 10%左右。 1
1、稻无盘育秧抛栽技术主要使用一种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水稻无盘抛秧剂包衣水稻种子,培育适合抛栽的壮秧,以后采取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 种子包衣:水稻分早稻、中稻、晚稻,又分籼稻、粳稻,应选用相应的专用无盘抛秧剂。 每公斤药剂包衣 3斤种子。 稻种精选后放入清水中浸泡 20分钟,也可延长至 12 小时,温度较低的稻区浸种时间可延长至破胸,捞出稻种后滤去水分,以不滴水为好。 将无盘抛秧剂倒入盆中
枯病俗称烂脚瘟、花秆、下脚枯等,是我市水稻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症状识别: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 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 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 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防治方法:病重的地方,稻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
蘖壮秧是近年来我区水稻抛秧特别是免耕抛秧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 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存在拔秧难、秧苗根部事土少、不宜抛栽等缺点。 塑盘育秧由于秧盘孔径小,营养泥团少,又存在秧龄弹性小,且容易受旱秧龄素质差、管理要求高等缺点。 旱育保姆包衣无盘育秧是同时具有湿润育秧、旱育秧和塑盘育秧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各自技术缺陷的新型育秧方法。 经过试验、示范表明这种育秧方法具有工序简便、节省秧盘、节省秧地
防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 2、防治技术:抓好灰飞虱防治。 结合小麦穗期蚜虫防治,开展灰飞虱防治,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减少初始传毒媒介。 开展药剂浸种。 用吡虫啉药剂浸种(吡虫啉有效成分 1 克/克稻种),防效可达 50%以上。 突出重点抓好秧苗期灰飞虱防治。 小麦、油菜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每 667
1、004 年我镇发生条纹叶枯病的稻田发病率达到全镇水稻面积的 60%以上,实为历史所罕见。 发病重的原因主要有暖冬天气的影响,种植的部分水稻品种抗病性弱,有部分农户未能适时进行综合防治等。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重点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除杂草选用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如徐稻 3 号等。 采用化学或人工方法,冬春清除小麦、油菜等作物田内杂草,春夏清除水稻秧池及大田周围的杂草
1、1)症状与侵染循环:苗期发病,叶基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 不同品种的症状有差异,糯、粳稻和高秆籼稻表现心叶黄白色、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 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 该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 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种类型稻均不枯心
1、稻的田间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个浅要的分析。 一、插秧后的田间管理水稻移栽后,由于根系受伤,吸收水肥能力降低,地上部停止生长,叶色变黄,直到新根发生后才开始继续生长。 1、查苗补苗。 插秧后往往有缺穴现象。 须及时检查补苗,以保证应有的密度和基本苗数。 2、看苗灌水。 大苗播秧后可以灌深一些水,经两三天后,落浅到一寸左右。 小苗移栽,灌浅水 1 寸左右。 3、追返青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