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
《压缩空气》一课,我指名两位同学上前拍球(一个气足,一个瘪球), 然后提问,看到了这两位同学拍球的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这一现象不仅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亲自体验过,于是情绪高涨。 答案当然是气越足弹性越好,拍起来越省力。 但为什么气越足弹性越好,越省力呢。 这个问题学生平时很少思考过。 这样,熟悉的现象,陌生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目标,迫切想进入钱儿解疑的心理状态
提问,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总结。 【 教师小结 】 :在一定条件下难 溶物质可以转化为另外一种难溶物质。 (一)创设情景,提出探究活动 提 问: 那么它们到底如何转化。 是否具有相同阳离子或阴离子的难溶物质间均可相互转化。 举例⑴ AgCl 、 AgI 、 Ag2S三种难溶银盐是否可相互转化。 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实现转化。 (二)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学生依据已学知识及 难溶物在结构和性质
”,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 养探究能力。 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 ”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
溶液、蒸馏水。 (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 ; 假设 2: ; 假设 3:。 ( 2)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 1: 步骤 2: „ ( 3) a值的范围为。 解析 ( 1) 3Fe+8HNO3 3Fe(NO3)2+2NO↑+4H 2O, Fe+4HNO3 Fe(NO3)3+NO↑+2H 2O产物可能是硝 酸铁
动态的,发展的和扩充的。 科学知识产生依赖于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发展促进科学思维,科学知识是一元的,科学思维主要应该是逻辑的,具有严密推理的。 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保证了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 科学方法是研究自身的正确方法。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即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验证和重复的。 爱因斯坦在 1953年所写的一封信中说: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以两项伟大成就作为基础的,一是形式逻辑
它的物质。 装置的特点是什么。 还存在什么问题。 制 H2的装置还可以制备哪种气体。 CO2 这套装置适合制备什么气体(适用范围)。 固体
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 学习责任。 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 学习 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3 ( 2)、自主 探究性 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 独立性是自 主学习的核心品质。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 表现为“我能学”。 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 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料 小组合作开展研究 同学们自行形成小组,确定方案, 分工协作。 推选组长,及时向教师汇报进展, 有困惑及时解决。 收集信息 学生上网找 出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 和天气影响运动会比赛成绩的资料。 统计北京 30年( 19611990年)的部份气 象资料。 网上找出 8月份北京的图片,并保存在自己 的文件夹内。 网上查询广州近年来各月的平均气温、降 水、风速资料,为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六届
③ .为了避免在卡纸连续转动的过程中出现打点重叠,在电火花计时器与盘面保持良好接触的同时,可以缓慢地将电火花计时器沿圆形卡纸半径方向向卡纸中心移动。 则卡纸上打下的点的分布曲线不是一个圆,而是类似一种螺旋线,如图丙所示。 这对测量结果有影响吗。 (选填 ―有影响 ‖或 ―没有影响 ‖) 理由是:
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 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开放的,他们可以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更多的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更多 的知识 . 自主性 对学生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的探索过程,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 创新性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 过程性 对应试教育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