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疽病 炭疽病主要为害油橄榄果实,亦为害叶片,在被害果实上产生一至多个病斑。 初为红褐色圆形小斑,扩大后呈黑褐色,中央略下陷的病斑,后期在病斑中央部分转为灰色,出现细小颗粒状的黑色小点,为分生孢子盘。 此病是由真菌的圆盘孢菌引起。 果实和叶片感染后,影响品质和大量发生落叶、落果。 防治方法:(1)用 1:1:150 倍波尔多液;100150 单位庆丰霉素;50%甲基托布津
2、至纺锤形,大小 192935(m)。 有性态为禾生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少见。 该菌有寄主专化性,不同菌株对小麦致病性有差异。 病菌生长适温25。 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及禾本科杂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也可附着在种子上传播。 播种带菌的种子或幼苗根及极颈或基部的茎接触带菌的土壤,即可染病。 侵染后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苗期染病发芽后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烂种出苗后茎基部发生红褐色绷裂条斑,扩展缢缩造成幼苗死亡。 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桔红色粘状物(病菌分生孢子)。 子叶边缘出现圆或半圆形黄褐斑,后干燥脱落使子叶边缘残缺不全。 棉铃染病初期呈暗红色小点,扩展后呈褐色病斑,病部凹陷,内有桔红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严重时全铃腐烂,不能开裂,纤维变成黑色僵瓣。
1、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 叶片染病病斑圆形至椭圆形,中间灰白色至暗灰色,边缘深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后期病部两面生出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茎部染病初生梭状不规则斑,中间灰白色、四周黑色,严重的上、下病斑融合成片,致全株变黑而干枯,病部长满黑色小粒点。 病原 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态为 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围小丛壳在 养基上产生子囊壳,集生,近球形,大小 104 一
2、,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分生孢子在田间靠雨水溅射传播,昆虫和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病害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条件适宜病害很易发生和流行。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温暖多雨,田间湿度大,是病害发生或流行的决定因素。 氮肥过多,植株徒长,植株郁蔽,病害重。 防治措施(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施足腐熟粪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合理灌水
2、出的病苗在潮湿条件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侵染传播。 发病适温 2528,病菌在1214以下或 3435以上不能发育。 生产上苗期低温或土壤过分干燥,大豆发芽出土时间延迟,容易造成幼苗发病。 成株期温暖潮湿条件利于该菌侵染。 3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保证种子不带病菌,合理密植,采用西文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 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也是果实贮运期该病的菌源之一。 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及品种关系密切:夏秋季高温多湿期间该病发生严重,冬季低温干燥,病害较轻。 栽培品种中,白油身、黑油身、东莞中把较为抗病;63脚顿地雷较感病。 防治方法:清洁蕉园,集中病、枯叶烧毁;增施肥料,加强树势。 药剂防治。 自抽蕾开花期起,每隔 1015 天喷施 50%多菌灵 500 倍液+高脂膜的混合剂,连续 34 次,可有效降低炭疽病危害。
2、菌的侵染,特别是 7、8 月高温多雨更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蔓延,果实愈接近成熟危害就愈重。 4、病菌侵染过程:时间短,一般潜育期 313 天,病菌接触果面伤口后 510小时就可完成侵染过程。 5、人为因素:果园粗放管理,特别是修剪、疏花疏果、土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跟不上,导致树势衰弱,抗病能力差,防治上又重视不够。 二、防治方法 1、清除菌源:在冬春季清园的基础上,及时摘除初发病果深埋烧毁。 2
2、也可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喷雾,每亩 145。 莓根腐病识别与发生:主要为害根系,发病时由细小侧根或新生根开始,初出现浅红色褐色不规则的斑块,颜色逐渐变深呈暗褐色。 随病害发展,全部根系迅速坏死变褐。 地上部分是外叶叶缘发黄、变褐、坏死至卷缩,病株表现缺水状,逐渐向心发展至全株枯黄死亡。 其病原属半知菌尖孢霉真菌,病菌产生两种类型的的类型的分生孢子。
2、白色、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另一种是枯斑型,在较老熟的叶片上产生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大或连成大斑块,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 后期病部长出黑色小粒嫩梢受害顶部先呈萎蔫状,然后枯心,后期整条嫩枝枯死,病部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残存于病果和病枝、病叶中的病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借雨水、气流和昆虫传播。 幼苗生长期、果树抽梢期、果实成熟期遇阴雨天气,有利病害发生。 管理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