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
2、圆形的病斑。 病斑显著凹陷,上面生有许多小黑点,潮湿时病斑处有粉红色粘物质。 老病斑常发生龟裂。 西瓜贮藏期间发病较多,病斑发展快,严重影响品质,甚至不堪食用。 病原真菌在病残体或土壤里越冬,附着在种皮粘膜上也能越冬。 还能在温室、大棚内的旧木材构件上营腐生生活,所以,棚室西瓜栽培更容易发生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由雨水、地面流水冲溅传播,棚室内空气湿度大容易发病。 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 87
2、着色期发病加重,直至采收。 一般自 6 月可以侵入发病,78 月为发病盛期,近成熟期发病日渐加重。 据察,谢花后半月(约 6 月1015 日)出现病果,成为全年的第一次发病高峰。 至 8 月 10 日前后,由于果实大量成熟,每逢闷热雷雨,该病进入发病盛期,是全年危害最严重的一次。 多雨年份或在果园排水不良和棚架过低、枝蔓过密、树龄增加等条件下,薄皮品种、晚熟品种和优良品种病情较重。
2、囊菌亚门。 其无性世代为胶孢刺盘孢菌,分生孢子盘有暗褐色刚毛数根、分生孢子椭圆形、成熟时随着一种朱红色的粘液从孢子盘涌出到病部外。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及病果上越冬。 翌年越冬的病菌作为初次侵染来源,侵染嫩叶及幼果,病菌侵入后在幼果内潜伏,待果实成熟时便开始发病。 炭疽病菌的产生性较弱,一般果园田间管理不善,树势弱,病害都会较为严重。
2、受害。 病斑圆形,黄褐色,水渍状,凹陷,斑上隆起橙红色小点(分生孢子盘)略呈不规则环形纹排列,潮湿条件下整个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粘质物。 叶片发病,初生褪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变成褐色,圆形,中间灰白。 茎和果梗有时被害,形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凹陷斑,干燥时易开裂。 原经生物学镜检,该病由辣椒盘长孢菌侵染所致。 该菌属半知菌亚门盘长孢属真菌。 分生孢子盘在辣椒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
2、原为真菌葫芦科刺盘孢菌,在土壤病残体内或种子上越冬,种子带菌可在种子萌发时直接侵入子叶。 病原菌借助风、雨、棚膜滴水和昆虫传播。 发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其中湿度大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故冬春茬黄瓜在控制霜霉病不发生的情况下,高温、高湿常使炭疽病上升为主要病害。 一些温室常因此而提前拔秧。 施肥不足,地力差,连年种植黄瓜的温室发病重。 (3)防治方法农抗 120 浓度 150200 倍液喷雾
2、色,单胞,分生孢子无色,略弯曲。 2侵染循环炭疽病的病菌是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也可以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 当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昆虫等传播,从伤口或者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植株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进行扩散再侵染。 3发病条件(1)与温湿度的关系适合病菌生长的温度是 2429,高于 34或低于 5则病菌停止生长。
2、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叶片染病则产生黄褐色近圆形病斑,上面生有黑色小颗粒。 核桃炭疽病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果、病叶或芽鳞中越冬,第二年产生分声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植株叶片、果实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产生孢子团借雨水溅射传播,尽心许多次的再侵染。 一般雨日多,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品种间抗病性不同,晚熟品种发病轻,但现在种植的薄壳类型品种容易发病。 防治核桃炭疽病
2、。 3 月至 5 月春雨频繁,春果最易感病,变成黑果,11 月至次年 2 月则枝叶、幼苗危害较大。 该菌生长适宜温度为 2128,高温、高湿的春夏季节容易诱发该病发生。 栽培管理不善、偏施化学氮肥、果园荫蔽或地势低洼、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加重。 三、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注意肥水均衡供应,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注意做好田园清洁,及时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 收拾病叶、病枝
2、特征:病原形态参看黄瓜炭疽病分类属性:葫芦科刺盘孢真菌分布区域:全国西瓜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特点:病害以拟菌核、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第二年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 种子也可以带菌。 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在雨后向四周扩展蔓延。 田间发病温度 10以 2024为适宜。 雨季长,瓜期多雨,相对湿度常在90以上,则病害流行。 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氮肥过多。 流行动态:炭疽病是西瓜的主要病害
2、的分生孢子盘。 二、防治措施(一)选种与种子处理。 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 用 52温水浸种 20 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二)轮作栽培。 发病地块提倡与其他蔬菜实行 23 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原菌。 (三)加强栽培管理。 深沟高畦栽培,适当密植,施足有机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 (四)清理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