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
2、分生孢子盘。 二、防治措施(一)选种与种子处理。 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 用 52温水浸种 20 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二)轮作栽培。 发病地块提倡与其他蔬菜实行 23 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原菌。 (三)加强栽培管理。 深沟高畦栽培,适当密植,施足有机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 (四)清理田园。
2、色粒状菌核。 病因 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寄主上形成球形至不规则形黑色菌核。 分生孢子盘黑褐色聚生在菌核上,刚毛黑褐色硬,顶端较尖,有隔膜 个,聚生在分生孢子盘中央,大小4215446(m)。 分生孢子梗圆筒形,有时稍弯或有分枝,偶生隔膜,无色或浅褐色,大小 162735(m)。 分生孢子圆柱形,单胞无色,内含物颗粒状,大小 722(m)。 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 2532,最高 34,最低 67
2、点,潮湿时病部覆盖有粉红色黏稠的分生孢子团。 幼果染病后呈畸形,严重时病斑连片,西瓜腐烂。 二、好种子处理。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炭疽病的关键,不同的西瓜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不同。 实践证明:庆发八号、耐湿王 8802、华蜜八号、抗病早冠状、庆农五号、华蜜十号、郑抗七号、特大郑抗三号、庆发 12 号、绿宝金花王等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湿抗炭疽病能力。 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
2、特征:病原形态参看黄瓜炭疽病分类属性:葫芦科刺盘孢真菌分布区域:全国西瓜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特点:病害以拟菌核、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第二年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 种子也可以带菌。 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在雨后向四周扩展蔓延。 田间发病温度 10以 2024为适宜。 雨季长,瓜期多雨,相对湿度常在90以上,则病害流行。 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氮肥过多。 流行动态:炭疽病是西瓜的主要病害
2、雨时便开始传播但此时离冬枣坐果期沿早。 往往在果实近白熟期发病(约 8 月上、中旬)。 另据介绍,分生隐匿民子在高温、高湿、多雨水情况下易于大生发生,最适萌发温度为 2832C,相对湿度为 95%以上并南昌补充一定糖分,在此适合条件下,不足 10 小时可完成侵染过程,潜育期一般 313 天,有时长达4050 天以上,具潜伏侵染性。 据此,该病于 7 月前后,由迁移范围大
2、色。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无色,单胞。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合,孢子萌发侵入为害。 田间分和孢子通过雨水冲刷或雨滴冲溅传播蔓延,造成反复再侵染,扩大为害。 病害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仅 35 天,很容易在田间扩展,造成流行。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病菌在 1338间均可发育,最适温度为2630。 秋季高温、伴随多雨的条件
2、。 在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许多朱红色而带粘性的小液点,在干燥条件下,则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散生或呈轮纹状排列。 这是该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病叶脱落较慢。 枝梢受害后也有两种症状,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枯死。 多发生在受过伤的枝梢。 初期病部褐色,以后逐渐扩展,终致病梢枯死。 枯死部位呈灰白色,病、健部组织分界明显,病部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 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
2、种典型的潜伏侵染菌。 病菌在嫩叶及幼果期就已经侵入到柑桔组织内部。 病菌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寄生性较弱,即树势健壮的不发生或少发生炭疽病,若树势生长弱,抵抗力下降就会发病严重。 其实,那些外表完全无症状,生长浓绿的叶片、幼果的组织内都可能已潜伏着病菌。 炭疽病是否发生决定于外界的环境条件和树体本身的抗病能力。 在管理条件好,树势健壮的情况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炭疽病菌不易繁殖扩展,病害就不会出现。
2、,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田间温度 27左右,相对温度95以上,最适合本病大流行。 天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适宜,也不易发病或发病较轻,高温多雨是病菌反复侵染的主要条件。 (2)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播前将种子在清水中浸种 6用 1硫酸铜溶液浸 5出后用草木灰或少量消石灰中和酸性,再进行播种;棚室要合理通风,避免高温高湿;注意排水,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及残株,与瓜类
2、疽病菌有番木瓜盘长孢和番木瓜刺盘孢两种。 盘长孢(要侵害果实和叶柄,刺盘孢(要为害叶及叶柄。 番木瓜长孢属菌的分生孢子梗无色,短杆状。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 番木瓜刺盘抱菌,有褐色至黑色的刺状刚毛,分散生在分生孢子盘中,分生孢子小,无色,长椭圆形,内含 l2 个油点。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树的僵果、叶片、叶柄和地面病株残体上越冬。 次年分生抱子由风雨及昆虫传播,侵染叶片、叶柄或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