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
【答案】 这两句诗既是那些深受灾难的平民百姓在发 出愤怒的呼喊 , 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痛苦的诗人对那些残暴官吏的强烈斥责。 3 . 诗的开始一直采用第三人称 , 为什么 “ 剥我身上帛 , 夺我口中粟 ” 突然使用了第一人称 “ 我 ”。 【答案】 诗人难抑愤怒之情 , 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 , 改用 “ 杜陵叟 ” 的口气 , 直接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百姓死活的 “ 长吏 ” ,
【答案】 诗人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 , 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 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明主的追思 , 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 而 “ 铜 雀荒凉 ” 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 , 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
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 从这个意义上讲 , 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 , “ 同病相怜 ” 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 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 凌波 ”“ 芳尘 ”“ 锦瑟华年 ” 都指美女 ,都直接写出了女郎的美丽动人 , “ 月桥花院 , 琐窗朱户 ” 描写所倾心的人华美的居住环境 , 表现了主人公品格纯洁。 评价观点态度型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
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第三句申明 “ 叹今吾 ”的主要内容。 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 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 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 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 常识 速览 ] [ 探背景 ]
【答案】 不好。 “ 霜雪 ” 比喻浪花 , “ 怒涛卷霜雪 ” 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 、 排山倒海的气势 , 用 “ 推 ” 则显得比较平板 , 力度与气势均没有“ 卷 ” 强 , 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 “ 卷 ” 形象逼真。 [ 名句 鉴赏 ] 1 .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 “ 三秋 ” 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 “ 十里 ” 是说湖中广植荷花
【答案】 是批评项羽 , 说他不能 “ 包羞忍耻 ” , 不算一个真正的男人。 3 . 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 , 批判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不善于把握机遇 , 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 不善于得人 、 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 , 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在惋惜 、 批判 、 讽刺之余 , 又表明了 “ 败不馁 ” 的道理。 [ 名句 鉴赏 ]
【答案】 结束得好像很平淡 , 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 “ 人老了 , 懒得动弹了。 ” 这是一层意思。 “ 经历多了 , 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 ,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 ” 这又是一层意思。 “ 自己这样的身世 , 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 ” 又是一层意思。 作者满腹辛酸 , 一腔凄怨 , 通过这平淡的一句 , 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4 . 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答案】
好在哪里。 3 . 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4 . 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 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 . 阐明诗句表面含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 .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3 . 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 如何理解 “ 掩泪悲千古 ” 的 “ 千古 ” 二字。 【答案】 “ 掩泪悲千古 ”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 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 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 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 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 严肃的思想
1、高适 燕歌行 高适(约 700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开元十五年 ( 727) , 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 , 信安王李禕征讨奚 、 契丹 , 他又北去幽燕 , 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 , 未能如愿。 开元二十一年后 ,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 ,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 , 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