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 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 怡然 自乐。 【 3】 见渔人, 乃 大惊,问 所 从来。 具 答 之。 便 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 来问 讯。 自 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 邑人 来此 绝境 ,不 复 出 焉 ,遂 与 外人 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 为 具 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 复延至 其家, 皆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 如此:古义( )今义( ) 缘: 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延: 古义( )今义( ) 规:古义( )今义( ) 一词多义辨析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便舍船 ( ) 寻向所至( ) 为 舍 寻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屋舍俨然( ) 寻病终( ) 忘路之远近(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之 渔人甚异之(
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非常感兴趣, 3 分钟后) 师:大家刚才讨论得蛮热烈的,不知结果如何。 有哪组的同学先带头发言。 (多名学生举手,师请其中一名学生答) 生:我们认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扰,破坏他们的生活,比如渔人言而无信 ,带人来寻找,不怀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异议,师:刚才这组同学有自己的见解很好,我们再看余海彬有何见解。 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个个都去破坏他们的生活,刘子骥是高尚的人
会。 • 自主 、 合作 、 探究法。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导自主 、 合作 、 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文的诸多问题 , 如 “ 桃源 ” 是否存在。 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 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 , 讨论探究来完成。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古今异义词 妻子 古义: 今义: 妻子儿女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古今异义词 绝境 古义: 今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 今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 今义: 像这
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桃花源美在哪里。 社会生活更美 ——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 安居乐业。 景美 —— 优美的自然风光 人美 —— 淳朴、热情友善 背景资料: 《 桃花源记 》 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 (公元 421年 )。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到非常诧异。 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 田间小路交 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 这中间
1、2016/11/282016/11/2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张养浩 潼关怀古 2016/11/28饮 酒 诗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16/11/28陶渊明 (公元 365 427年 ),字 元亮, 一说名 潜 ,世称 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
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第一层:桃花源中生活环境 小口,极狭, 土地 …… 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桃源的隐蔽 环境的美好 社会生活的宁静 人们劳作生活的幸福 表达作者理想生活图景的语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第二层: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乃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