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锈病
1、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小麦播种时采用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可有效控制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白秆病等多种小麦病害,具有一药多效、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长效高效、低毒安全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拌种后药剂可被作物的根部吸收,传导至植株的各个部位,发挥药效,既可抑制病菌侵染和繁殖,又能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和小麦产量。
2、秋播时就下拨了 1000万元小麦条锈病专用监测经费,各级农业部门在年初发布了各地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预报,部署了监测防控工作。 目前,各级植保机构正在会同新闻、气象等部门,积极开展病虫电视预报。 其次是采用了“打点保面”的方法,查找早期发病中心,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科学方法,及时封锁中心病团,在菌源传播的源头和过度地带,打好防控阻击战,控制病情扩展蔓延。 再次,抓好应急防控
2、市)农业厅种植业处长和植保站长以及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 据会议统计,2005 年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甘肃等 12 个省(区、市)亩,防治面积 亩(次),挽回损失约 公斤,为确保夏粮丰收作出了较大贡献。 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工作经验。 一是提高对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基础。 各地充分认识到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是促进粮食增产
2、年同期。 主要发生区玉溪、保山、红河、昆明、文山、临沧、楚雄等 8 个州市,易门、隆阳、施甸、昌宁、红塔、石屏、弥勒、建水、禄劝、富民、凤庆、永德等 25 个县。 地麦发病比田麦严重。 平均病田率 31%,病株率 32%,病叶率 21%。 严重区域病株率 100%,病叶率 90%,严重度达到 石屏县的龙朋、哨冲等乡镇,抽穗期小麦严重田块病叶率为 法引 1 号品种生育期为孕穗至抽穗阶段
2、,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 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 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 3240222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