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
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 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 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 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 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 • 这里除了用 形象化的比喻 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 另有寄托。 联系后面的 “ 湿衣泪滂滂 ” 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 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
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宛转,好象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他们在切切私语,卿卿我我地谈着、笑着、倾诉着。 这两句对琴声的描写十分形象、生动,使人不仅听到了 “ 昵昵尔汝 ” 之声,而且也仿佛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亲昵的情状,把人们引入到琴声的意境中去。 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 “划然变轩昂
师弹琴 》 的音乐意象呈现出链接式、跌宕式及实写式的个性化特征。 这些审美意象的连缀不仅表现出琴声旋律的腾挪跌宕,而且隐含着诗人自我的坎坷人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指向。 《 琵琶行 》 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即音乐形象从属于人物形象。 因而作者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处处紧扣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感情。 [三楼 ] 韩愈似乎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