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
cm。 平移方格纸中的图形,使 A点平移到 A′ 点处,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解: 如图,在 10 5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单位 1,将△ ABC向右平移 4个单位,得到△ A′ B′ C′,再把△ A′ B′ C′绕点 A′逆时针旋转 90176。 ,得到△A″B″C″ .请你画出△ A′ B′ C′和△ A″B″C″ (不要求写画法) 例
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图形。 采果子 ( )个 (。
手拉手。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 ) 3 2 4 2 数一数各有几个图形 长方形。
b α C = (α+b) 2 C = α 4 C=2πr ① 一个三角形,底 6分米,高 5分米,它的面积是 30平方分米。 ( ) ② 一个边长 5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20平方米。 ( ) ③ 一个圆,直径是 2厘米,它的面积是 方厘米。 ( ) 判断对错 选择题 ① 边长是 4米的正方形,( ) A、周长比面积大 B、周长比面积小 C、周长与面积相等 D、周长与面积无法比较 ②
感知特点 ( 1)感知长方体 ,正方体,圆柱,球。 活动: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然后 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 2)汇报交流 生 1:长方体: 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六个面,不能滚动。 生 2: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六个面,不能滚动。 生 3: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能滚动, 生 4:是圆圆的,光光的,能滚动。 (在此过程中
感体验,体会到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策略与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 “ 面在体上 ”。 教学准备: 课件、几何体(三棱柱、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感知 “ 面 ” 在 “ 体 ” 上 ( 1)观察操作。 ( 2)汇报交流 ( 3)引导发现 2
)生1:我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 生2:我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3:我从圆柱体上找到了圆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师:请同学们打开学件,里面有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各种形状图片,你们能把这些图片分分类吗。 (利用学件,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个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分了几类。 为什么这样分。 生1:我分了5类,长方形分了一类,正方形分了一类,圆形分了一类
部分。 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 : 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三棱柱 ( 2)引发思考:这些图形的各个部分是否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 3) 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 ( 4) 学生再举出一些立体图形的例子。 ( 5)展示 图 : 认识棱柱,棱锥。 能从实物中抽出立体图 形。
h ∏d或 2 ∏r ∏r2 ah247。 2 (a+b)h247。 2 返回 1.填空: (1)( )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 ( )叫做 这个图形的周长。 (2)物体的 ( )或围成平面图形的 ( ), 叫做它们的面积。 (3)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计量单位用 ( )单位,常用的有 ( )。 (4)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计量单位用 ( )单位,常用的有 ( )。 返回
试一试 “行家 ”看 门道 ! ( 2)与( 10); ( 4)与( 11) . 相似形有: ( 1)与( 7); ( 12) ( 13) ⑴ ⑵ ⑶ ( 7) ( 9) ( 8)。 ( 14) ⑷ ⑹ ⑸。 ( 10) ( 11) ( 3)与( 6); 基础训练 • 口答: • (1)如图,正方形的边长 a=10,菱形的 边长 b=5,它们相似吗。 请说明理由 . A B D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