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
了解群众贫困最后的 “ 拦路石 ” ,打通脱贫 “ 最后一公里 ”。 确保 “ 不让一个人掉队 ” ,就要体现 “ 精准 ” ,挨家挨户入户走访,还未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再努把力,针对贫困原因,多想脱贫办法,致富手段再多一些,确保按时脱贫;达到脱贫标准的要再次核实政策落实情况,做好保障防止返贫。 要有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的担当精神。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的初衷不改。 “ 凡作事, 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 ”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巩固脱贫与防止返贫显得尤为重要,坚守初心则是成功收官的秘钥。 “ 致富花 ” 得以在乡间常开,就要坚定 “ 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 ” 的初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以 “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 的 “ 无我 ” 状态沉下去,听民之所需、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围绕 “ 两不愁三保障 ”
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和寻找销售渠道,帮助合作社员共同经营发展、脱贫致富,在他的带动下,培养致富能手 5 名,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 2 个, 280 多户养殖户进行杜泊羊改良 14000 多只,户均增收 2800 多元。 一路走来,这个不一样的 “80 后 ” ,不仅担起了村里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重担,而且越走越稳。 面对荣誉,他 “ 淡淡一笑 ” ,转而更多的是默默耕耘。
于实践之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出好政策利国利民的效用。 “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 ”。 制定各类政策的部门不少,但充当 “ 落实者 ” 的基层干部却只有那些人,且还要疲于应对各种考核检查、 “ 文山会海 ” ,导致他们难以放开手脚深入群众干事业。 干部不得已成天盯着电脑手机做事成为群众鄙夷的 “ 五指干部 ” ,贫困群众因很少有机会见到干部而难免心生不满
心想事成的,常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一股甘于奉献的拼劲、闯劲和韧劲,就无法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上趟出一条新路子、干出一番新伟业。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 “ 勤 ” ,也意味着要为了党的伟大事业的成功,自觉正心明道、行稳致远,耐得住熬煎、受得了磨难、经得住考验,甘坐 “ 冷板凳 ” 而不叫苦,愿吃 “ 冷饭菜 ” 不言寒。 如此这般一以贯之
升脱贫质量。 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打消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 “ 刚脱贫,又返贫 ” 的担忧。 对已退出的贫困村,继续享受基础设施、产 业等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建设以及产业发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渠道;对已退出的贫困户,继续享受贷款、低保兜底等扶持政策,完善保障措施,确保脱贫成效更加稳定有效。 同时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情况,及时跟进调整帮扶政策
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推荐户主,稳定其收入来源。 扶贫工作中,基层党员扶贫切不可被动做事, “ 形式主义 ” “ 数字脱贫 ”“ 一发了之 ” 是做不好扶贫工作的,面对帮扶工作的艰难要不退缩、不敷衍,想方设法,主动出击,才能真正做好扶贫工作。 态度上甘之如饴,为做好扶贫工作做孺子牛,奉献力量。 干扶贫工作,工作态度需要像泡的第二次茶那样甘甜。 笔者经常跟贫困户讲的一句话是: “
问题 ” ,一律不予追究,若窗口期后,对于该暴露却未暴露问题的、有意遮掩和瞒报漏报问题的,一律严肃追责,以此避免干部 “ 自埋地雷 ” ,鼓励敢以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的狠劲“ 自排地雷 ”。 扣紧 “ 责任链 ” ,促进干部勇 “ 扛炸药包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 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