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沦丧,山河破碎,政府腐败,丧权辱国。 近代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 回顾第四单元有哪些丧权辱国的外交表现。 学生回答 展示幻灯片 2——7,了解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探究:新旧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及原因 展示幻灯片 8 结论:旧中国 实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外交,新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 1: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探究: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继而提出 在 简略 阅读 全文 完成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在建国初期新中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在这个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等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进一步引入史诗般的航程,“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 回答 进行总结性归纳。 从而形成: 一、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 ; 二、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世界 ; 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 ; 四
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看法。 典例诠解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其二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问题探究 ( 1)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五个原则相互联系 , 以 “互 相尊重 领土 主权 ”为出发点 , 引申出各项原则 ; 又以 “ 和平共处 ” 原则作为总目标 , 以其他原则为保障。
( 4)发展: ( 5)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知识点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 ( 1) 背景: (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 问题 ( 3)时间、地点: 1954年,日内瓦 ( 4)内容: ( 5)意义: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万隆会议 (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2)时间、地点: 1955年
25年没有交往了啊。 ” 尼克松 :“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972年 2月 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 中美联合公报 》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 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并出席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 1972年 9月,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立良好的课堂上课程序,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达到课堂最优化,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成为学生满意的,合格的教师。 可从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教育科研、专业培训等角度分析。 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计划。 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
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与设计(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三张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哪几件重大事件。 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提问进行总结:大家都知道,进入到 70 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那么,这个时期我国究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怎样取得的。 原因是什么。
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 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1972年 2月 21日尼克松访华 材料二: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 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 ……( 1972年访华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主动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摘自尼克松的回忆录 《
接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 历史性 的握手。 “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 最辽阔的海洋 来和我握手。 22年没交往了呵。 ” ——— 周恩来 “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 结束 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 《 尼克松回忆录 》 1972年 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 尼克松访华 一次握手,跨越了最辽阔的海洋; 一次旅行,破除了最深厚的坚冰; 一份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