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
2、 75%左右,降雨、下雾、结露多的天气,容易发生晚疫病而且流行快,流行强度大。 综合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 生态防治:加强管理,增温降湿,增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剂防治:出现中心病株后,病株率不超过 1%时施药。 棚室内用 5%百菌清粉尘 1 公斤喷粉,7 天喷 1 次,或用 45%百菌清烟雾剂 200250 克分放 56 处,傍晚点燃密闭棚室熏一晚,7 天熏 1 次
2、传播后可进行再侵染。 晚疫病的流行要求低温、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这种条件适于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染。 在栽培生产中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过度密植、土壤瘦瘠或偏施氮肥、温室保温效果差的地块易发生此病。 三、综合防治1、农业措施采用高畦深沟覆盖地膜种植,整平畦面以利排水,及时中耕除草及整枝绑架,薄膜覆盖保护栽培应特别注意通风降湿;合理密植,增加透光,浇水时严禁大水浇灌,采用小水勤浇
2、重时导致全株萎蔫或折倒,温度大时在病部表面产生稀疏状的白霉。 病原:本病是由致病疫霉起,该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保护地番茄和茄子上越冬,也可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病菌还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在生长季节,越冬病菌借助雨水或气流传播引起发病,形成田间发病中心。 条件适宜病害发展迅猛,导致病害流行。 高湿、冷凉、多雾、昼夜温差大或经常阴雨的条件下,病害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措施
2、表皮直接侵入,借气流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发生流行。 此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 18湿度为 90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大棚温室种植过密,温差大,阴雨天多,光照弱,大水漫灌,防风不及时等因素,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 三、防治措施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减缓病害发生蔓延。
2、皮直接侵入,借气流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发生流行。 此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 18湿度为 90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大棚温室种植过密,温差大,阴雨天多,光照弱,大水漫灌,防风不及时等因素,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 三、防治措施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减缓病害发生蔓延。
2、染来源,收获时要即时将病薯块清开,尤其是做种薯的薯块,更应仔细检查有无侵染现象。 否则,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 75%以上,气温在 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
2、,霜霉目,疫霉属。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来源,收获时要即时将病薯块清开,尤其是做种薯的薯块,更应仔细检查有无侵染现象。 否则,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 75以上,气温在 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
2、,传播后可进行再侵染。 晚疫病的流行要求低温、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这种条件适于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染。 在栽培生产中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过度密植、土壤瘦瘠或偏施氮肥、温室保温效果差的地块易发生此病。 三、综合防治1、农业措施采用高畦深沟覆盖地膜种植,整平畦面以利排水,及时中耕除草及整枝绑架,薄膜覆盖保护栽培应特别注意通风降湿;合理密植,增加透光,浇水时严禁大水浇灌,采用小水勤浇
2、皮直接侵入,借气流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发生流行。 此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 18湿度为 90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大棚温室种植过密,温差大,阴雨天多,光照弱,大水漫灌,防风不及时等因素,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 三、防治措施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减缓病害发生蔓延。
2、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雨条件下发病重。 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 22左右的温度且相对湿度高于 95%持续 8 小时以上,夜间 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 1114 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 1014 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三、新芋 4 号、安农 5 号、宁薯 5 号、丰收白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少初侵染源。 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