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
2、害较轻的植株应摘去病叶就地深埋。 二、药剂防治这是目前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 晚疫病防治掌握三个主要时期:在齐苗期、结薯期和后期遇阴雨特别是阴雨加有雾的天气,在转晴后等 3 个时期要及时防治。 常用药剂有克露倍液、2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雷多米尔倍液、杀毒矾倍液、代森锰锌倍液等。 使用方法:()叶面喷施。 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天喷次。
2、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是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施 25的甲霜灵 500800 倍液,也可灌蔸。 土壤湿度大或小雨天也可用 1:4 的甲霜灵与细干土或煤灰拌匀后施于根部。 (5)消灭中心病株,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将其集中烧毁,以减轻发病。 即采用 25甲霜灵可湿性 500 倍液,或 80绿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或
2、分有利。 气象部门预报近日我省仍将持续阴雨天气,8 月份降水将偏多,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蔓延。 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省马铃薯晚疫病在大部分县(市、区)将达到偏重发生程度。 各地要搞好田间调查,宣传指导农民重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并积极组织,及时喷药预防。 防治建议:由于没有高抗晚疫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区,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只要使用得当
2、斑,油渍状渐变暗褐色至棕褐色,病斑稍凹陷,病部呈不规则云纹扩展状,病果质地较硬而不软腐,潮湿时边缘生有白霉层。 病原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地表越冬,种子可带菌。 番茄染病后先形成中心病株,多发生在大棚温室地势低洼和结露滴水处。 在适宜条件下,中心病株产生大量孢子囊和分生孢子,借气流、水流传播,扩大再侵染,病害迅速扩散蔓延。 保护地白天气温在 24左右,相对湿度在 95以上
2、疏白霉,随后病叶腐烂。 空气干燥,病部青白色,易干枯破裂。 叶柄、茎秆和花序染病,形成褐色不规则形大型坏死斑,稍凹陷,边缘不清晰,病部表面粗糙,易腐烂断折。 青果染病,在果表面形成不规则形褐色坏死斑,边缘云纹状,潮湿时病果表面可产生稀疏白霉。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保护地番茄、茄子上为害过冬,也可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部分病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孢子囊
2、白霉,随后病叶腐烂。 空气干燥,病部青白色,易干枯破裂。 叶柄、茎秆和花序染病,形成褐色不规则形大型坏死斑,稍凹陷,边缘不清晰,病部表面粗糙,易腐烂断折。 青果染病,在果表面形成不规则形褐色坏死斑,边缘云纹状,潮湿时病果表面可产生稀疏白霉。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保护地番茄、茄子上为害过冬,也可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部分病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孢子囊
2、度大时,叶片正面和背面的病、健交界处可以看到白色霉状物。 二、发病原因晚疫病菌主要在深冬保护地栽培的番茄和茄果类作物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从气孔和表皮直接侵入。 保护地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于 15,湿度高于 85%时容易发病。 连阴雨或多雾天气,栽培上过度密植,氮肥过重,平畦栽培,大水漫灌,也会使病害发生严重。 三、美国四号、天福 501
2、病疫霉。 病菌菌丝无色、无隔、多核、纤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成束从气孔生出,具分枝,上部粗细不均结节状。 孢子囊无色,卵球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吸水后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两根鞭毛。 病菌可在菌丝体内形成休眠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成为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播种病薯后,重者不能发芽或幼芽未出土即行死亡;轻者出土后发病,成为中心病株。
属卵菌门疫霉属。 , 寄主范围窄。 :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 水中才能萌发 ,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 10~13℃ , 孢子囊直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多在 15℃ 以上形成。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 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 7~25℃。 孢子囊需要达到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 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专化性很强的真菌。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 , 也可以卵孢子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