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
2、466 万亩,达标面积 200 万亩,淮北西北部地区病情重于去年同期,其他地区田间病情较常年和去年同期偏轻。 病田率,全省平均 60%,淮北70%80%;病株率,全省 1%6%,淮北 8%28%。 安徽发生 800 万亩,已防治 300 万亩。 全省病田率 50%90%,病株率10%20%,病情指数 24,沿淮和淮北主产麦区发病较重。 湖北发生 100 万亩,已防治 50 万亩。
1、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部症状:病斑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 茎秆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 湿度大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
米纹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 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整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 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担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
1、米纹枯病在泗阳等地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当地玉米主要病害之一。 一般发病田块减产 10左右,严重田块减产 30玉米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春玉米的危害主要在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对夏玉米危害时间长,从苗期(2 叶期)即发生危害。 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 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
1、、区)测报站调查,目前麦类纹枯病已普遍发生,并将进入盛发为害阶段,各地必须抓住适期,及时组织广大农民进行防治。 一、发生情况及趋势分析今年麦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一是发生期正常,由于去冬今春气温偏低,麦苗长势较弱,不利于麦类纹枯病的发生。 全市最早的响水于 2 月中旬初查见,大面积均在 2 月底、3 月上旬查见。 二是发病普遍率和病情略轻于去年同期。 据响水 3 月 15 日系统调查
16%纹病清(杀菌剂) “纹病清”是最新研制成功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特效药,含天然植物生长素的抗生素类型杀菌剂(葡萄醣类化合物)。 具有内吸性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优点,对水稻纹枯病菌,有强力的杀菌治疗作用,施药后数小时内即被菌系体细胞吸收及传导而迅速抑制菌原体生长发育,药效完全持续性良好。 “纹病清”不仅对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而且因其内含天然植物生长激素,还具有提高作物产量
1、状又称云纹病。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 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1、麦纹枯病在河南省原属次要病害,虽有发生,但危害不严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小麦品种、肥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发生危害普遍、病情逐年加重,成为流行性病害,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引起倒伏。 特别在近几年来,危害普遍严重,重病区病茎率达 83%95%,造成减产10%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 40%。 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1
要侵害叶鞘,也可危害叶片、果穗及苞叶。 发病严重时,能侵入坚实的茎秆,但一般不引起倒伏。 该病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以侵害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以及棉花、大豆等双子叶植物。 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一般发病率在 70减产 10重发区减产 35%以上。 一、清除菌源:一是清除病株并进行翻耕。 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次年初次侵染源。
、症状:纹枯病菌可侵染水稻的叶鞘、茎秆、叶片、穗颈,首先在近水面处的基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模糊,像开水烫过的圆形小斑点,然后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呈灰绿色至灰褐色的病斑,新形成的病斑处能长出许多菌丝来,并且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几个病斑可愈合成一个大斑,形成云纹状,在植株上呈花纹状。 病菌危害水稻的叶鞘、茎杆及叶片,破坏其机械组织,阻碍营养物质的输导,严重时引起茎杆倒伏、植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