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
枯病俗称烂脚瘟、花秆、下脚枯等,是我市水稻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症状识别: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 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 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 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防治方法:病重的地方,稻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
2、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二、肥水管理关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 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 60。 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不能过量。 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追施。 在管水上,实行浅、露、搁、活的灌溉方法,即在水稻分蘖阶段要实行浅水勤灌,适当露田
麦纹枯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常发病害,由于品种、栽培方法、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年加重。 由于去冬今春我省雨雪较多、墒情较足,今年我省小麦纹枯病更加严重。 据调查部分麦田病株率达以上。 发病早的田块一般减产,严重地块可能形成枯株白穗,导致颗粒无收。 小麦受纹枯菌浸染后,会在各个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花秆烂茎是在小麦拔节期基部叶梢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2、多雨有利于发病。 田间遗落的菌核数量多,天气高温潮湿,或茭田长期深灌、偏施氮肥,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根据茭株有效分蘖和正常孕茭需要,保持前期浅灌水,中期晒田,后期保持湿润的水浆管理,避免长期深灌。 2结合中耕管理,及时除去下部病叶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 3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可选用 5田安水剂 400 倍液,或 30倍生乳油 1000 倍液,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