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平易(言和而色夷) 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 遗: w232。 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 /遗风余思) 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 已: 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已经(骨已尽矣) 144. 义: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适宜
次,先后等) 9 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伶官传序》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鄙 1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 地方) 《劝学》 2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
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8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 ?这样有什么好处 ? 答 :骈散结合 .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 ,顿挫有致 . 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 你喜欢哪种花 ?请简要说明 喜欢的原因。 答 :荷花 ,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陶渊明《停云》) ○引 拧紧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 (并序) 》 ) ③短,短促 何命促而意长 (陆机《吊魏武帝文》 ) ④紧迫,时间短 ①错杂,交错 嘈嘈切切错杂弹(《琵琶行(并序)》) 车错兮短兵接(《国殇》) ②通“措 ” ,放置,安放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论语 为政》)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唐雎不辱使命》) ③通“厝 ” ,磨刀石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逆: 谢: ( 2 分)(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 野芳发而幽香。 ( 4 分) (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 10 分) 11 / 136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评分:共 2分。 每对一处得 1分。 10.( 1)爱好 ( 2)不 ( 3)曾经 ( 4)善,好 评分:共 2分。 每空 11.( 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 4分。 每句 2分
见。 ”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 遇言:“当以‘三余’。 ”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节选自《三国志》 ) 【注释】①讷 n232。 :言语迟钝。 口齿笨拙②兴平:汉献帝年号。 ③稆 lǚ : 野生稻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
答案: 9 、 ( 1 )按时( 2 )穷尽,尽( 3 )拜见,拜访( 4 )正好,恰好 10 、 D 1 ( 1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 ( 2 )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 12.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