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 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第一部分( 17) 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 “ 说 ” 和 “ 做 ”。 第二部分( 820) 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 “ 说 ” 和“ 做 ”。 3. 两个部分: 学者闻一多 •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
暇 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 漂白了的四壁 ”。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穷,尽。 一年到头劳苦不息。 出自韩愈的《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形容专心致志。 空闲 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诊是第一步。 •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
一位敢于为人民说话,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民主战士。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深入探究: 前期 后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投身民主运动,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共同点: 卓越的学者 伟大的爱国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不同点: 所走的道路不同 第二课时 • 学习写作方法:
文章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比喻:“文化救国” 仰之弥高,越高, 攀 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 钻 得越锲而不舍。 真挚情感,才够感人至深。 持之以恒 深宵灯火是他的 伴侣 ,因它大开光明之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还有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惜寸阴、分阴。 要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阅读后半部分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他的言与行跟他之前的相同吗 ? 怎样的一反既往呢。 ,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迥 jiǒng,远。 差得很远,完全不同。 , 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1. 搞政治传单 2. 在群众大会
分数: ) 1. 朗读课文指定语段。 27 中学汉语八年级上册第 三 单 元第 十 课导学案 年 班 姓名: 日期: 2020 年 月 日 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时 :第 二 课时 (朗读 课) 主备人: 龙井五中 殷成梅 学习 目标 : 1. 我能正确、流利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课文, 初步 体会 闻一多先生 严谨刻苦、言行一致、无私畏的品格 【
态描写) (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 毫无希望的死水(第5节) (总结) “死水 ”究竟象征着什么。 • 一、从 《 死水 》 的创作时间看 • 象征着。 • 二、从 《 死水 》 发表的时间看 • 象征着。 • 三、从 《 死水 》 诗集出版时间看 1928 • 象征着。 腐朽的美国社会 垂死的北洋政府 黑暗的中国现实 表 现 手 法 反讽 : 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
鞭着时间的罡风 , 擎一把火 , 我来了 , 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 , 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 , 是噩梦挂着悬崖 , 那不是你 , 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 , 逼迫八面的风 , 我问 , ( 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 呕出一颗心来 , —— 在我心里。 发现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景: 对 《 死水 》 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认为,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 作者 1925年4月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