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
2、受冻害。 早春返青后,多次中耕保墒增温,使叶面积迅速增大。 肉质茎开始肥大时结合灌水施氮肥和钾肥。 以后灌水要均匀,追肥不可过晚,每次追肥量不可过大,防止肉质茎开裂。 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时为采收适期。 收获太晚,花茎伸长,纤维增多,肉质茎变硬甚至中空,品质劣。 秋莴笋:夏季播种,秋末收获。 播种时温度高,种子发芽困难,不易全苗,幼苗易徒长,花芽分化早,抽薹迅速。
2、成期:发棵期短缩茎肥大并在花茎抽薹前。 莴笋属耐寒性蔬菜,喜冷凉气候,不耐高温。 其对温度要求与生菜相同。 茎生长最适宜温度是 1118,喜昼夜温差大,白天 20,夜间 58,莴笋生长旺盛,叶片肥大,茎粗,产量高,质量好。 夜间 19以上的高浊持续时间长,呼吸消耗养分多,促使早期抽薹而降低产量。 成株耐寒性弱,茎部遇0以下的低温会受冻害。 日平均温度在 23以上,花芽分化迅速。
2、或椭圆形,大小为 10293 微米。 病菌还能在病组织内进行有性生殖产生近球形、厚壁的卵孢子,直径为 2635微米。 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种子、或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孢子囊寿命较短,但在南方常年种植莴笋,田间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以通过气流传播到新栽种的莴笋上进行初侵染。 初侵染发病后可不断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传播后进行频频的再侵染
2、作叶用,也可茎用。 庆地方品种。 尖叶种。 皮淡绿色,叶片多,叶下茎部自然软化为白色,茎粗、节密、皮淡绿色,肉略带黄色,品质好。 晚熟。 贵州的尖叶白是四川引进的。 近年已选育出耐热和耐寒的两上品种。 选适合品种,可作春、夏、秋及越冬栽培。 既可作叶用,也可作茎用。 州地方品种。 尖叶种。 叶披针形,绿色。 叶片多而密,皮淡绿色,肉略带黄色。 抽薹迟,耐热,中熟。 适作夏、秋栽培。
2、施大粪、达到抗旱补营养两不误;莲座期浇足水,若缺水则易抽苔;封行后若遇干旱及时灌水,畦面湿润后排水,遇阴雨天气及时疏沟,达到雨停田干,收获前一周停止浇水。 早防病虫草莴笋发生的病害有蚜虫、霜霉病、灰霉病等。 防蚜虫用 40乐果800 倍液或敌百虫 1000 倍液防治;防霜霉病用瑞毒霉 600800 倍液或 40乙磷铝 300 倍液防治;防灰霉病用 50速克灵或 50扑海因 10()0
2、秋白菜甚至秋莴笋等。 也可利用大棚在 11 月3 月这一冬闲空档来栽培一季越冬莴笋。 其株行距较秋莴笋稍大,为行距 3040 厘米,株距3035 厘米,每 方米栽 40005000 株,苗龄以不超过 45 天为宜。 露地和大棚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效果更好,可促进生长,提早上市。 冬莴笋一般在成活后追施 12 次淡粪水,如果翌年以成株上市,则在越冬前应注意炼苗,培养壮苗。 不宜肥水过勤
2、整齐而快速。 在气温 1538条件下生长效果良好,短期 45高温下正常生长。 叶片披针形,色绿,茎粗大,皮嫩绿肉青,质特脆香味特别浓郁,单株最重可达 1 公斤。 迎夏圆叶王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新一代夏、秋高温季节种植的专用型新品种,生长迅速,抗病性强,不易抽薹,不易空心,叶片卵圆形,色绿,株形较紧凑,茎皮淡绿,茎肉嫩绿,茎棒粗,味香脆,商品性佳,单株重可达 斤,生长适温 1832
2、株距 3333 或30 厘米,茎膨大期用尿素 35克/方米,重施两次催茎肥(有条件宜再加硫酸钾 15克/方米配成复混肥液追施)。 生长期间注意用1/600 瑞锰锌 1/1000 扑海因 1/1000 粉锈宁防治霜霉、灰霉、菌核和白粉病。 夏秋莴笋:选用苦荬叶、渡口柳叶、一号园叶(秋用)。 播前浸种催芽,夏莴笋3,秋莴笋 7 月上、中、下旬高畦直播,宜 30 千克/方米施三元复合肥做基肥。
2、现问题及时处理。 生长不足的小莴笋采取假植法,既可延长供应期、又能使其缓慢生长、充实植株。 其预贮处理同沟藏法。 一般在阳畦内先开 10 厘米宽的沟,然后将莴笋排入沟中,稍向北倾斜,株间留有空隙,行间相距 10 厘米左右,排好后覆土至笋茎的 2/3 处,并踩实。 假植后视土壤墒情,适时喷洒些水,水量不要过多,以免造成腐烂。 初期防止温度过高,后期保温防冻。 通地增减覆盖物,使畦内温度稳定在
2、上市。 囤莴笋是把带根的莴笋假植在冷床内。 收货前几天先做好阳畦的土畦,畦土翻松整平,防寒用的草苫运到阳畦旁。 一般一个 65 米长、15 米宽的阳畦可以囤莴笋 1000 棵左右,一亩正常生长的秋莴笋需要准备 5阳畦。 适时收贮,防止机械损伤。 在预贮后进行假植,先把莴笋下部叶片摘去,抽薹的植株别出,只留顶端的 8大叶,摘叶时手要轻,一片一片地撕,切忌大把捋,防止把表皮碰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