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A.质子数为 1中子数为 20的氯原子: 2017Cl B.氯离子 (Cl- )的结构示意图: C.氯分子的电子式: D.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 H3C— CH2Cl 解析 A项,质子数为 1中子数为 20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 37,可表示为 3717Cl,错误; B项,Cl- 核外有 18 个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错误; C 项,氯分子中两个氯原子间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从而达到 8e-
或方法错误的是 ( ) A. HNO3溶液 (H2SO4),适量 BaCl2溶液,过滤 B. CO2(SO2),酸性 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C. KNO3晶体 (NaCl),蒸馏水,结晶 D. C2H5OH(CH3COOH),加足量 CaO,蒸馏 【答案】 A 【名师点睛】 1.加热法 混合物中混有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去。 例如:食盐中混有氯化铵
;如果物质以 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则形成的是。 【 阅读交流展示 】 阅读 P4,总结溶液的特征和概念; 交流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比较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时的分散微粒。 物质以 或 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 成的 、 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实验探究】 1.讨论展示: 加快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 2.实验探究: 用块状胆矾晶体来验证上述实验。
, ( 4)物质的密度是不是恒定不变,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密度的大小。 【当堂反馈】 比较铁和塑料时,可以取相同 _________的铁和塑料,比较它们的 _______的大小,_______小的是塑料。 同种物质的密度 __________,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__________
是化学性质, B是物理性质, C是化学变化, D是物理性质, E是物理变化 性质 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而 变化 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叙述物质的 性质 往往用 “能”“难”“易”“会” “就”“可” 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叙述物质的 变化 往往用 “已经”“了” 等过去时或 “在” 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例:
学生进行观察 , 并将现象记录在课本 P7 实验记录表格中。 【提问】 这两个变化与前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交流与讨论】 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 引导学生分析 , 并尝试总结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实验现象 , 思考 、 讨论 、 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 总结物理变化 、 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小结】
红褐色的糖再被炭化变成黑色物质 直至燃烧 总结:白糖由白色变成了黑色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 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白糖吗。 说明了什么。 ※ 不是原来的白糖了, 说明 产生新物质。 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说明了什么。 ※ 说明 沙和豆子混合没有产生新物质 沙和豆子混合与白糖加热两个实验的变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 区别是: 是否产生新物质
装修后造成污染的主要有害气体。 下面关于甲醛组成和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一个氧元素组成 素组成 B 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硫元素的核电荷数 __;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__(填数值 ),则与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____。 (2)核电荷数为 12的元素的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 ____,核电荷数为 17的元素的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
原生质层 清水 ? 类比学习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全透性 必修 1 (人教版 新课标 ) 生物 ①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细胞吸水的方式 吸胀吸水 渗透吸水 举例: 未成熟植物细胞、干种子等 细胞结构特点: 没有形成大的中央液泡 条件: 成熟的中央有液泡的植物细胞 细胞结构特点: 细胞质有大液泡;细胞壁具全透性;原生质层具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原理: 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
如: CO、NO2。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如:Mn2O7。 ②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如: Na2OAl2O3。 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 , 正确的是 ( ) A. 溶液是电中性的 , 胶体是带电的 B. 通电时 , 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 ,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 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 ,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