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联系 : 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 一定 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物理变化过程中 不一定 发生化学变化。 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 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能产生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且放热。 注意 ,这种 变化是 ( ) ( ) D C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在 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⑵ 本质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 ⑶ 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⑷ 判断方法:如果变化过程中都生成了其他 物质,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 化
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 匀速直线运动 路程时间图像 •图线 a表示的速度是 5m/s。 图线 b表示的速度是 t/s s/m 2 0 3 10 15 1 5 a b 4 c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时间图像 •图线 a表示物体的速度是 4m/s •图线 b表示物体的速度是 8m/s t(s) V(m/s) 4 8 0 a b 习题: ,在 1秒内经过 1米
房室瓣 ) 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 动脉瓣 ) 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 静脉瓣 ) 四、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模式图 腹腔内器官 的毛细血管 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 肺部的毛 细血管 肺静脉 肺动脉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下腔静脉 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 • 动脉血 :含氧丰富 ,颜色 鲜红。 含大量营养物质 • 静脉血 :含氧较少 ,颜色 暗红
方法。 (3)当 A中混有少量 B时,可以用 结晶法提纯。 解 析 :在溶解度曲线 A上, t t2所对应的点的纵坐标的差就是 A物质由 t2℃冷却至 t1℃析出晶体的量。 同理可知 B、 C 物质由 t2℃冷却至 t1℃时析出晶体的量。 所以 A 析出晶体最多, C无晶体析出,因为曲线 C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即溶解度减小),因此可采取升温结晶方法析出 C物质。 B 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分子集合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 小于 1 nm 1~ 100 nm 大于 100 nm 性 质 外观 均一、 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 “加碘食盐 ”“增铁酱油 ”“高 钙牛奶 ”“富硒茶叶 ”和 “含氟牙膏 ”等商品。 这里的碘
在 AB 烧杯内分别加入适量氢氧化钠,硝酸铵,在 CD 烧杯内加入氯化钠,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 以此实验验证得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活动三 :衣服上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都已经找到方法洗净了,那么不溶于水的碘,植物油有什么方法去除呢 ?查阅资料后发现碘课溶于酒精,植物油可溶于汽油,进行验证性 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去除油污的方法
积、物态等变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却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 • 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 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的变化,以及物质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对白糖持续加热 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 • 燃后的火柴入废液缸 • 带上护目镜观察 • 记录变化的 过程 和 结
请分析上面信息后回答: ① 利用上述装置验证水煤气中各成分的依次顺序是 (填气体的化学式); ② 装置 C的目的是 ,装置 E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 实验中两次用到装置 A,其目的分别是 某溶液中含有 KCl、 K2SO K2CO3三种物质, 为了验证这三种物质,进行的实验操作: ①取样,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火焰呈。 ②取样,加入过量的酸(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
饱和硫酸镁溶液 C.盐酸溶液 D.饱和硫酸铵溶液 14.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 l~ 100nm 之间 B.能透过半 透膜 高一化学(“新课标”人教版) 3(共 4 页)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15.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 现将淀粉和稀 Na2SO4溶液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