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律 常 见 的 材 料 材 料。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描述饱和溶液时还需要做什么补充。 二匙硫酸铜 B 一匙硫酸铜 A 如果这两管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吗。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就一定是稀溶液吗。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约 10克蔗糖 约 10毫
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价 氮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7 五、三种微粒符号的表示方法 氢原子 氟离子 氮原子 钠离子 水分子 镁离子 2个硫原子 铝离子 3个氮分子 硫离子 3个氧离子 氯离子 H N H2O 2S 3N2 3O2 F Na+ Mg2+ Al3+ S2 Cl 六、原子团的符号、化合价和对应的离子符号 原子团 的名称 原子团 的符号 对应的 化合价 对应离 子符号 硝酸根
溶剂中的 溶解性与 有关。 温度 物质的溶解性与 、 的性质以及 有关。 溶质 溶剂 温度 ⑴ 试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 与以上因素有关。 ⑵“国人西服,中国人的西服”是一国产西装的 广告语,该品牌保证终身免费干洗。 你知道 衣物是用什么“干洗”的么。 问题探究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从属于前者的是 ( ) 、混合物 、非金属 、化合物 、无氧酸 ,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 、浓硫酸、胆矾 、石灰石、铁矿石 、碱式碳酸铜、液氧 、熟石灰、水煤气 ,正确的是 ( ) : ①石墨 ②一氧化碳③干冰 ④碳酸 ⑤碳酸钙 ⑥乙醇 ⑦ C60 ⑧ 甲烷 ⑨纯碱。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____(填序号,下同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____;属于盐的是
出确定它们的步骤、现象、结论和有关化学方程式。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⑴ 观察溶液颜色 黄色溶液 该溶液为 FeCl3溶液 ⑵ 取其余四种无色溶液少许于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加FeCl3溶液 ⑶ 取其余三种溶液少许于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KOH溶液 有 红褐 色沉淀 原溶液为 KOH溶液 FeCl3+3 KOH=Fe(OH)3 +3KCl 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为 MgSO4溶液
观图 几种等量关系 核电荷数 =质子数(中子不带电) 核电核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 带负电荷的微粒: 带正电荷的微粒: 中子、原子(分子) 电子 原子核、质子 质量关系 m(
1) 层理结构 ( 2) 化石 典型岩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温度、压力--结构、矿物成分变化 花岗岩 --片麻岩 石灰岩 --大理岩 砂岩 --石英岩 页岩 --板岩 成因:冷却凝固 成因: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 成岩 成因:变质作用 侵入岩 喷出岩 孔隙大,疏松 无孔隙,致密 新 老 地质
,具有弹性。 云母 云母(白云母) 云母(黑云母) 主要成分为 CaCO3。 纯净的方解石无色透明;因含杂质而常呈白、灰、黄、浅红、绿、蓝等色。 常分裂为菱面体。 指甲划不出痕迹,曲别针可以划出痕迹。 方解石 方解石 菱锰矿~ RHODOCHROSITE 哇。 这就是著名的“安第斯山红宝石”。 主要成分为Fe2O3,常为致密
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AB+ CD = AC+ CB 发生条件:两种物质 在溶液中 相互交换离子,若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②置换反应: a+bc==b+ac 在 溶液 中,一种活泼性较强的金属,能将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 H)从它们的盐(或酸) 溶液 中置换出来。 A、盐 1+金属 1=盐 2+金属 2 B、酸 +金属 =盐 +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