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的摩尔质量为 44g C. CO2的摩尔质量等于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D. NA个 CO2的质量与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在数值上相同 (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7.在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下列有关水的物理量中,不随取水的体积变化而变化的是 ( ) A.水的物质的量 B.水 的摩尔质量 C.水的质量 D.电解水所消耗的电量 8. 和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和 ,则 X
点燃 11 二 .分解反应 特点: 一分为几 AB A+B 分解反应 某些氧化物的分解 含氧酸盐的分解 含氧酸 氧化物 +水 碱 氧化物 +水 (一般含有 CO3) (难溶性碱) 12 例如 : : 2H2O ═ 2H2↑+ O2 ↑ : 2HgO═2Hg+O2 ↑ : Cu2(OH)2CO3 ═2CuO + H2O + CO2↑ :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同学说话又开小差而被徐老师在一怒之下而站到了门外,恰恰那时天下起了丝丝小雨,也有微风,虽然教室外面是走廊,可是站在走廊上雨丝可能会趁你不留意时在你身上“安家”,微风也会带来一阵凉意,但天气不冷,可是徐老师脸上还是有着担心
的平均式量为 19时,停止收集,并将其倒扣于水槽中,假设溶液没有损失,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 92:标准状况下,将二氧化氮和氧气按 4∶1 的体积比混合后,充满一烧瓶,倒扣于水槽中,当反应不再进行时,假设溶液没有损失,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 1/1/1/28mol/L或 答题规范 语言表述、数字与单位的书写规范 学生答案案例 进行某实验需要 l/ L
三氧化硫五种 物质制取硫酸铜,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练习 练习 A: 1. Na2O +H2SO4 Na2SO4 +H2O 2 NaOH +H2SO4 Na2SO4 +2H2O Na2CO3 + H2SO4 Na2SO4 +H2O +CO2 2. CuO +H2SO4 CuSO4 +H2O Cu(OH)2 +H2SO4 CuSO4 +2H2O CuCO3 + H2SO4 CuSO4 + H2O
胀冷缩性质。 细管 玻璃泡 液体 玻管 b、现象 温度升高时,液面上升;温度降低时,液面下降。 温度计的使用 温度计的使用 温度计的使用 看 最低温度值。 最高温度值。 分度值。 放 偏大 偏小 正确 读 2 16℃ 读作: 16 摄氏度 21℃ 记 4℃ 读作 :零下 4摄氏度(或负 4摄氏度) 13℃ 记 体温计的使用 ⑴ 、量程 ⑵ 、最小刻度值 观察 人的正常体温 37 186。 C
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 科学家们根据这种规律把这些元素排列起来, 形成一张表成为元素周期表。 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叫做原子序数。 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1) 周期 一横行为一周期,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为 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 特点: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 2)族 一纵行(除 Ⅷ 族外)为一族,共有 16个 族。 其中
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清水 变小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水的进出方向 —— 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出植物细胞 实验结论: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内因: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三、渗透作用原理的运用 ( 1)判断植物细胞的生活状况 ( 2)判断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
化学变化中 , 反应物氧化 汞 的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 构成氧化 汞 分子的 汞 原子和氧原子有 无 变化 ? 2. 反应生成的物质一一氧气和 汞 分别由什么微粒构成 ? [ 分析 ] 原子概念的形成 在这个化学变化过程中 ,氧化 汞 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 ,受热时 ,氧化 汞 分子分解为两种更小的微粒 , 这两种微粒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 金属 汞 和氧气 ) 的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 ,
观察得更清楚,我们借助筛网把它们分离,与留下的样品比较,观察沙和豆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学们一定要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 实验完成,及时整理材料,小组内快速交流认识,相互补充,形成我们组的意见。 (屏幕提示:观察 取样 混合 分离 对比) (对于沙豆混合的结果的预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会”变化。 这是两种他们熟知的物质,很多学生小时候玩过沙子,也曾在沙子里埋进其他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