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
1、最新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技术西葫芦罐头加工营养成分 西葫芦每 100 克可食部分的化学成分:水分 97 克、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2 克、钙 17 毫克、磷 47 毫克、铁 萝卜素 克、硫胺素 克、核黄素 克、尼克酸 坏血酸 1 毫克、含热量 10 千卡。 如果以西葫芦为主要原料,科学地调配辅料,即可加工成各具特色的疗效食品罐头,如可制成本弱多病
葫芦根系强大,具有较强的吸水力和抗旱力。 易因缺水引起落花、落果,土壤含水量在 85%左右时,最适宜于西葫芦生长。 西葫芦因其根系吸水吸肥力强,既耐土壤贫瘠,又耐土壤肥沃。 但在肥沃沙壤土栽培,最易获高产。 西葫芦对大量元素的吸收量以钾最多,氮次之,钙居中,磷和镁最少。 西葫芦因原产于热带高原地区,所以它既喜温,又耐低温,对温度有较强的适应性。 种子发芽适温为 28植株生长适度为
2、而落花落果,并用较大的土块压住蔓头,抑制植株疯长。 如果植株瘦弱,叶片黄且薄,须增加水肥,摘除第一雌花,促进营养生长。 四、防止受精不良蘸花保果是防止受精不良而落花落果的主要措施,利用人工授粉或用防落素等激素处理,才能保证坐瓜。 方法是在上午 10 时左右摘取当日开放的雄花,去掉花冠,在雌花柱头上轻轻涂抹进行人工授粉,或是选择将要开放的雌花,用浓度为 20 2,4浓度为
2、二、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蔓、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并注意与非瓜类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 三、灌水防湿实施高畦地膜栽培,合理灌水,灌水后及时放风。 防止大水漫灌导致保护地湿度过大。 四、摘病花果幼瓜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见病果摘除后深埋处理。 西葫芦花、茎和叶柄感病时,及时摘除残花,在发病部位用 50 倍的可杀得糊进行涂抹,效果很好。 五、药剂防治播种后用药土做覆盖土
2、选在下半夜,并在第二天早上通风。 二、菌核病主要危害西葫芦的茎蔓和果实,病部呈水渍状腐烂,该病侵入果实后,导致果实软化,长出白色菌丝(霉层),病斑上散生鼠粪状黑色菌核。 茎蔓染病,病部初呈水浸状褐色斑,后长出白色菌丝和鼠粪状黑色菌核,病部以上叶及茎蔓枯死。 菌核病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药剂和办法同灰霉病。 三、软腐病近年来,软腐病在西葫芦上危害严重。 该病主要危害西葫芦的根茎部及瓜条
2、露在空中的表面上越冬。 当条件适宜时,病菌由伤口或生活力极低的衰弱部位侵入。 病菌侵入后分泌一种果胶酶快速分解细胞间质,引起腐烂,产生大量孢子随气流、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形成多次重复侵染。 温暖潮湿有利发病,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 2328,要求相对湿度 80%以上。 田间浇水多,土壤和空气潮湿时病重。 平畦种植,无地膜种植、管理粗放的地块受害重。
2、矮化,病株后期扭曲畸形,果实小,果面出现花斑,或产生凹凸不平的瘤状物,严重时植株枯死。 发病规律病毒可在保护地瓜类、茄果类及其他多种蔬菜和杂草上越冬。 第二年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接触传播,种子本身也可带毒。 高温干旱有利于病毒病发生,小西葫芦生长期管理粗放,缺水缺肥,光照很强,蚜虫数量多等情况下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良种,可选用矮生早熟品种、花叶型品种。 目前长蔓西葫芦
2、农家肥 5000 公斤,饼肥 300 公斤,磷肥 100 公斤,钾肥 50 公斤,同时酌量酏施锌肥和镁肥。 田间水分前期以干控为主,结果期要保持湿润管理。 注意调控温度。 早熟栽培多采用塑料薄膜大棚套小棚的方法增温、保温。 西葫芦的适应温度范围为 1538,生长发育最适温度范围为 1825:适应土壤温度为 1235,适宜土壤温度为 1525。 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情况,调节揭盖膜的时间
2、激素抹花在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或是棚室内没有雄花,而且每个枝蔓的叶腋都生雌花,这种情况即一叶一瓜。 此时就需要用激素处理坐瓜。 现在常用的坐瓜用激素,主要是 2,4保果宁等。 使用激素涂抹幼瓜,要选择晴天上午 9进行涂抹。 具体方法:用一支毛笔蘸药后,一个瓜蘸一下,第一笔快速在柱头上涂抹一下,第二笔在幼瓜身上由尾部向瓜长把的方向轻轻涂抹一笔后,即完成整个工序。 另外要注意:一是激素使用时
2、钟。 最后把种子捞出控干,摊开晾晒,将干未干时,再把种子装入干净的瓦罐或其他容器中,放在火炕或加温温室的火道上等温暖处催芽,温度保持在 25每天用温水冲洗一次种子,种子量大时,每天要翻动 2。 种子出芽后就不再翻动,待种子出芽 70%,即可播种。 (三)播种育苗 种子最好播在塑料育苗钵、自制的育苗纸袋或营养土方内,也可直接播在苗床内(要进行分苗和切方),播种前要浇足底水,播后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