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细菌性黑腐病油菜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 田间识别叶片多从叶缘处开始向内发展成“V”字形黄褐色病斑,沿叶脉向叶柄发展,形成大块黄褐色病斑,叶脉变成黑色网状,曼延至茎部和根部,致使叶柄、茎、根部维管束变黑,干腐时叶片向一边弯曲。 发病原因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 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病害。 在田间病菌可借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昆虫传播,由水孔或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系统侵染
2、,在田间经暴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在新疆 57 月大的暴风雨次数多,造成叶片产生大量伤口,致细菌多次侵染,易流行成灾。 生产上冬麦较春麦易发病,冬麦中新冬 2 号、中引 4 号、754病重,而新冬 7 号、4病轻。 春麦中白欧柔发病重,阿勃次之,赛洛斯发病轻。 一般土壤肥沃,播种量大,施肥多且集中,尤其是施氮肥较多,致植株密集,枝叶繁茂,通风透光不良则发病重。
状又称细菌性鞘腐病,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 叶片染病初为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为纺缍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边缘出现黄晕,病斑中心灰褐色,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不见菌脓。 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赤褐,短条状,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后期中央灰褐色,组织坏死。 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 穗轴
1、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也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1991 年首次传入江苏省,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后经大力整治,得到有效控制。 但近年,随着种子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繁种或乱引乱调,大量未经检疫的带菌种子流入市场,加上夏季多台风多暴雨,极利于病害流行传播,导致了该病害在江苏省回升较快,淮北杂交稻种植区发生较为严重。
1、由黄极毛杆菌属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此时适逢暴雨、冰雹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病害极易流行。 长期灌深水以及偏施、迟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发病轻的约减产 10,重病田减产可达 4060。 为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清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 扩展时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细线状或短虚线状,黄褐色。
1、状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 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 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 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
1、稻细菌性褐条病,又名细菌性心腐病。 2005 年,浙江省玉环县由于受到 2 次台风的影响,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部分农田受淹,在 8 月份发生了一种不常见的病害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根据该县植保站 8 月份在该县陈屿、芦浦等乡镇调查,发病面积达 140 公顷,发病区平均丛病率达 75%左右,株病率达 严重田块丛病率达 100%,株病率达 发病区产量损失达 10%左右。 1
1、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由黄极毛杆菌属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此时适逢暴雨、冰雹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病害极易流行。 长期灌深水以及偏施、迟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发病轻的约减产 10%,重病田减产可达 40%60%。 为害特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清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 扩展时受叶脉限制
先在菌盖上发病,出现芝麻、绿豆大小的褐色斑点,病斑边缘不整齐,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发展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褐色,质软、不能直立、有粘液,最后变黑褐色以至腐烂。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近年来已成为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原因,主要菇房采用上年用过的材料,工具带入病菌和管理时人为带入病菌。 菇房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是诱因,菌盖表面的水份特别是寒冷天气喷冷水与发病有重要关系,相对湿度过高。 防治
2、 倍液浸种 时,或用 100 万单位的硫酸链霉素 500 倍液浸种 2 小时,浸种处理完后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 加强 2 年以上轮作和育苗土不能带病菌等的管理,避免土壤中带病菌使幼苗或植株发病。 喷药防治:可用农用(医用过期也可)链霉素(10 万单位 1 支加水 10 千克)喷雾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 50%胶硫酸铜)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60%琥乙磷铝(湿性粉刺 500 倍液等农药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