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病
1、状根尖受害,扭曲变粗,膨大形成根瘤,根瘤初卵圆形,白色,后发展为长椭圆形,两端稍尖,色棕黄至棕褐以至黑色,大小 37(渐变软,腐烂,外皮易破裂。 幼苗期 1/3 根系出现根瘤时,病力瘦弱,叶色淡,返青迟缓。 分蘖期根瘤数量大增,病株矮小,叶片发黄,茎秆细,根系短,长势弱。 抽穗期表现为病株矮,穗短而少,常半包穗,或穗节包叶,能抽穗的结实率低,秕谷多。 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均有发生。
2、作大豆田发病重。 偏酸或中性土壤适于线虫生育。 砂质土壤、瘠薄地块利于线虫病发三、综合防治措施1、轮作:与非寄主植物进行 3年以上轮作。 耕可减少病源传播,从而减轻发病。 3、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线虫病品种。 同一地区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抗病品种。 4、药剂防治(1)拌种:用种子重量 线威颗粒剂,对过筛湿润细土 100种后可直接播种。 (2)土壤处理:要求将药剂施于表层 20厘米的土壤中
2、。 病原 小麦粒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 雌雄成虫线形较不活跃,内含物较浓厚,具不规则膜肠状体躯,卵母细胞及精母细胞成轴状排列。 雌虫肥大卷曲成发条状,首尾较尖,大小35.5(雄虫较小,不卷曲,大小 .1(卵产于绿色虫瘿内,散生,长椭圆形,大小 731403363(m),1 龄幼虫盘曲在卵壳内,2 龄幼虫针状,头部钝圆,尾部细尖,前期在绿瘿内活动,后期则在褐色虫瘿内休眠。
2、属粒线虫。 成虫肉眼可以看见,虫体线形,两端尖,头部较钝圆。 发病特点:虫瘿内的幼虫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极强,混于种子内的虫瘿是远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 收获时落入土壤中的虫瘿不易存活,传播作用不大。 当小麦种子和虫瘿同时播入土中后,虫瘿吸水变软,瘿内幼虫钻出虫瘿,当幼苗出土后,幼虫用吻针剌伤小麦,侵入组织,随幼苗生长,向上爬行为害叶片、幼穗,在种子子房内营寄生生活。 冬麦秋播后
2、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月形。 发病规律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和二龄幼虫在病残组织和土壤中越冬。 二龄幼虫为侵染幼虫。 越冬卵翌年条件适宜即开始孵化变成一龄幼虫,蜕皮后为二龄幼虫,出壳活动寻找寄主。 孵化出的二龄幼虫连同越冬的二龄幼虫侵染山药的块茎引起发病,侵染块茎的线虫在病部组织内取食发育,再经二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尾,交尾后不久雄虫死去,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
强种薯、薯苗调运检疫。 切实做好种薯、薯苗的检疫,严禁病区种薯种苗调入无病区,对引进的可疑种薯种苗应进行药剂处理,并加强对商品粮红薯、薯干的调运检疫。 2、彻底处理病残体。 腐烂茎线虫主要靠病薯、病蔓、病薯拐传播。 在整个病株中,以病薯块内腐烂茎线虫最多,且经一冬一春冻晒,几乎还能全部成活。 因此发病区在春季育苗期、移栽期和秋末收刨期,都要及时清洁田园,彻底收检病残体进行晒干集中烧毁
1、海县天场乡唐广和 1 月 9 日来电话说,他去年种植了 4 亩地甘薯,接近收获时发现很多薯块严重腐烂。 腐烂薯大多表皮完好,而薯块内部有的干掉,有的湿腐、有臭味,结这些薯块的植株地上部长得还可以。 全田发生腐烂的薯占30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据了解,当地这种现象发生较普遍,一般一块地种 3 年甘薯后就会有较多的腐烂薯,种 4后能造成减产 50%。 这种田与棉花、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 3
1、心病”、“空心病”、“空梆子”,是一种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 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苗和薯蔓,还可以在窖藏期引起烂窖,育苗时导致烂床,一般对薯蔓伸长和薯块发育无明显影响。 病薯症状分为糠心型和裂皮型。 1、糠心型。 由薯苗和种薯带病,由薯块顶部发病逐渐向下部或四周发展,先是块根纵剖面内部呈棉絮状白色糠道,后期形成褐色糠道,群众称“糠心”、“糠瓤”。 这种薯块内部虽已毁坏,但外表无变化
薯根结线虫病生物学防治研究在对甘薯根结线虫形态、生物学特征、寄主植物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栽培和药剂防治试验,并进行了抗病性鉴定。 结果表明:青岛地区每年发生 34 代;主要以感染二期幼虫在土壤内或野生寄主植物根系上越冬外,还可在种薯内越冬;越冬幼虫侵入作物根系的最低土温为 各代线虫在甘薯根系内的发育历期(由感染二期幼虫到成虫产卵),在 10平均土温为 26时,为 24 天,在
1、状又称白尖病、线虫枯死病。 分布在国内各稻区。 苗期症状不明显,偶在 4真叶时出现叶尖灰白色干枯,扭曲干尖。 病株孕穗后干尖更严重,剑叶或其下 2尖端 1枯黄,半透明,扭曲干尖,变为灰白或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 湿度大有雾露存在时,干尖叶片展平呈半透明水渍状,随风飘动,露干后又复卷曲。 有的病株不显症,但稻穗带有线虫,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但植株矮小,病穗较小,秕粒多,多不孕,穗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