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病
何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是种传病害,干尖线虫藏在稻种颖壳内随稻种传播。 带线虫稻种萌发时,线虫即开始侵入稻苗生长点,以后一直在生长点取食、生长和繁殖。 用药剂浸种是杀灭水稻颖壳内干尖线虫的最佳方法,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干尖线虫侵入生长点后就难以用药防治。 如何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1)实行检疫:防止病区种子扩散蔓延。 (2)选种和选留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繁殖无病良种,逐步缩小病区。 (3)种子消毒
2、,配合药物防治,如老菇房可用磷化铝或甲基溴密封熏蒸,旧床架可用 3%的甲醛液或 05%1%的二甲醇液或 2%五氯酚钠液喷雾或浸泡处理,或用沸水、蒸汽处理。 覆土处理。 选择的覆土先暴晒。 如覆土里疑有线虫,应用威百亩每立方米 500毫升或福尔马林密封熏蒸或通蒸汽杀灭。 菇棚。 排水条件要好,老棚在投料前,地表要充分暴晒,栽培期间最好每隔 1520 天,每平方米用 025
2、动物,体长不超过 1育适温在 1628、10以下则停止活动,致死温度为 50(5 分钟),主要分布在 20右的深土层内。 为害期较长,在山药的整个生长期均可为害,传播途径主要为土壤传播和种苗传播。 三、防治措施 1优良选种:针对山药黑斑病主要通过种传这一特性,尤其是跨地区引种,因此选择无病良种特别重要。 通常在每年秋冬选择纯正、无病、健壮种苗,忌用颈部细长、底部尖细
1、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 7080,甚至无收。 一、症状: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凡是花生能入土的部分(根、荚果等)都能受线虫为害,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使根尖膨大变成纺缍形或不规则的虫瘿,表面粗糙,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须根团”并有腥臭味。 花生受害后,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机能受阻
1、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 7080,甚至绝收。 一、症状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凡是花生能入土的部分(根、荚果等)都能受线虫为害,播种半个月后,花生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侵入主根尖端,使根尖膨大变成纺缍形或不规则的虫瘿,表面粗糙,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经过多次再侵染,形成“须根团”并有腥臭味。 花生受害后,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机能受阻
1、薯茎线虫病是红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危害性强,传播速度快。 它在苗床期,大田期和贮藏期都能侵染危害,但主要侵染薯块。 受害的红薯外皮褐色,发青,有龟裂纹,块轻,有的薯块外表无异样,只是内部糠心。 该病不但影响红薯的品质,而且严重影响红薯的产量。 红薯茎线虫病是由一种寄生性茎线虫侵染引起的。 该病原线虫为细长的蠕虫状,虫体两端稍尖,长度 米,能以成虫、幼虫、卵在薯块内越冬,亦可以成虫
2、生,节间缩短,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英或结英少,叶片发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似火烧状,因而又被称“火龙秧子”。 被线虫寄生后,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整个根系呈发状须根。 须根上着生白色至黄白色比针尖略大的小突起,大小约 米,即线虫的胞囊。 病根根瘤很少或不结瘤。 植株地上部分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叶柄及茎的顶部也成浅黄色,结英很少。 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染引起的。
1、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 病原线虫学名寄主作物甘薯、马铃薯、百合、人参、薄荷、当归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茎蔓。 薯块受害时薯肉呈条状白色或褐色粉状空隙,内含大量线虫,使薯肉呈干絮状,重量显著减轻,用手弹敲时发出空心声。 病薯在收获初时外表不易识别,经贮藏后薯皮变成猪肝色。 薯苗受害主要在苗基白色部分,被害部表皮上有蓝紫色块状或条状晕斑,严重时髓部呈褐色干腐状。 茎蔓多在近地面
1、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空梆子病”。 是一种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 主要侵染种苗和茎蔓,危害薯快,致使茎蔓、快根发育不良、短小、畸形。 严重地块植株发黄、枯死,瓜快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一、发生危害情况平阴县山区旱地面积较大,适宜种植甘薯,常年种植面积 1 万公顷,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由于连年种植,加之薯苗的调剂、淀粉加工业的发展等因素,使得该病在我县蔓延。 到 1994
2、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 667 平方米用 3%的呋喃丹 5 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 667 平方米用二溴丙烷 克,兑水 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 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 10 天后再翻 1 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