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
达到一定的生理成熟度时,人为调控其生长环境的通气、光照、温度及湿度等条件,使其料表气生菌丝全部倒伏并分泌色素,料表色泽逐渐由浓白、浅白转为浅棕直至棕色、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集保温、保湿、避光、抗杂菌等多重作用于一体的棕褐色菌膜,该过程称之为转色。 香菇菌棒转色的色泽深浅,菌膜的厚薄等,与出菇时间、出菇产量及菇品质量关系密切。 一般条件下,转色(质量)与出菇(水平)的关系,有三种基本情况
1、糖 粗纤维 能够满足鸡腿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是栽培鸡腿菇的经济原料。 配方:香菇菌糠 79%、钙镁磷肥 石灰 棉子皮 15%。 季节安排:鸡腿菇属于中低温型品种,胶东地区春季栽培在 3 月初开始制袋,播种、发菌,4 月上旬大棚埋袋进入出菇管理,6 月上旬出菇结束;秋栽 9 月开始制袋、播种、发菌,10 月上旬大棚埋袋进入出菇管理,11 月底出菇结束。 菌袋制作:1、基料处理。
1、栽培鸡腿菇的好原料,可用于高产栽培鸡腿菇,从而使香菇废料进一步得到利用。 一、菌棒制作 1、废料处理。 将香菇栽培过的废料运至水泥地上,用铁锹等敲打拍碎后建堆发酵,堆高 60米,每 24 小时翻堆一次,堆积 2。 2、培养料配置。 培养料配方为:香菇废料 55、棉籽壳 35、玉米粉 8、石灰粉 2,或香菇废料 50、棉籽壳 20、杂木屑 15、麦麸 10、复合肥4、石灰粉 1。 拌料时
接种”密接种 增加椴木的发菌点,发菌点多发菌面积就大,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菌丝浸透椴木。 椴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靠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干湿交替的水分运动能使椴木内部得到充足的氧气,使菌丝深入椴木吃料,从而加速椴木成熟,减少受杂菌感染的几率。 深接种 种穴深则装菌多,有利于防旱,可使种穴底部种块受外界温差的刺激减少。 种块内菌丝体在温度、湿度较恒定的条件下会快速萌发,成活率可得到提高。 深打穴
木过夏管理江南 6 月下旬梅雨季节结束,气温稳定在 22以上,标志着进入盛夏季。 这一阶段的山区菇场气温较高,雷阵雨频繁,菇木管理应以通风降湿为主,还要防止菇木曝晒脱皮。 同时要做好清除杂草、预防杂菌滋生等工作,让菇木顺利过夏,为下茬菇季积累大量养分。 此外,在搬运菇木时必须注意保护好树皮,以防脱落。 2、采收因春、秋出菇阶段的气候不同,菇蕾需经 515 天长大后才能采收。
干燥设备:目前国内外香菇干燥设备,虽然形式、规模不同,技术水平各异,但其原理基本相同。 一般有以下几种机型:(1)强制循环式干燥机;(2)强制通风并流式干燥机;(3)热泵干燥机。 2干燥方法(1)原料处理干燥前,将采下的鲜菇剪去菇柄或蒂头,除去杂质,分级后加工。 雨天采的或含水量高的菇,应先摊晾,使含水量从 90降到 7580时再干燥。 (2)原料上机当天采的菇要当天干燥,将排筛的鲜菇装进筛架
菇的呼吸强度较大,在温度偏高且干燥的环境极易失水,导致菇体萎缩:若环境湿度高,则易发生腐烂。 现将鲜香菇的保鲜处理方法介绍如下:子实体 6分熟时,停止喷水 1天,于次日早上或上午采收。 采收时捏住子实体基部最底端,轻轻转动即可拧下,应避免扯拉菌柄使之断掉或者使柄盖脱离,或带下基料。 采收后将鲜菇于工作间内单层排开,生火炉升温以排出菇体表面水分,当菇体失水 15%左右即可,此时,鲜菇含水率
1、丝体完全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迅速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发生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也就是进入了出菇期。 一、催蕾:香菇属于变温结实性的菌类,一定的温差、散射光和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分化。 这个时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温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 1022,昼夜之间能有 510的温差。 如果自然温差小,还可借助于白天和夜间通风的机会人为地拉大温差。
2、,这时脱袋才适宜。 3、掌握转色规律,防止温度失控。 转色期间要注意气温变化,开始的 3 天在25以内,菇床上的盖膜不必揭开通风。 在正常情况下,12 天转色结束,3 天后出现第一潮菇。 转色要求温度不低于 12,不高于 25。 出菇最佳温度为15。 4、掌握变温原理,防止温差刺激不够。 变温适当,出菇多,形态好,无畸形菇。 正确的变温方法:白天用薄膜罩住菇床,晚上 12 时以后揭开薄膜 1
1、烛菇”,穴有柄无盖,雪、“松果菇”、“荔枝菇”,这些都是香菇的畸形变异菇,大多属于生理性病害。 畸形菇发生的原因除了菌种低劣或被病毒感染之外,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品种选择不当。 如海拔高的山区应该选择中、低温型菌种,如果误用高温型菌种,菇蕾在冬季遇低温便萎缩不长形成“松果菇”。 发育管理不当。 如袋内菇蕾早现,受袋壁挤压无法正常伸展,第一代菇容易出现畸形。 脱袋转色不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