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2、序紧密,每株有 2040 朵花,最多达 82 朵;种子细小,初为黄色柔软,后为黑褐色坚硬,种皮表面凹凸不平,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网纹。 发生特点:向日葵列当种子在土中接触到向日葵及其他寄主的根时,受根部分泌物的刺激而萌发,形成吸根(盘)深入到寄主根部吸收营养。 同时在根外发育成膨大部分向上形成花茎,向下形成大量吸盘,每株可形成 510 万粒种子。 种子细小,轻如灰尘,每年在 7
2、早间苗,2真叶定苗的每个花盘有小花 1200,比 3 对真叶以后才间苗、定苗的,每个花盘多 200,产量要高 19%至于盐碱地和虫害重的地块,定苗时间可适当推迟。 3、中耕除草主要是起除草松土、破除板结、保蓄水分、减少蒸发、减轻盐碱为害等作用。 尤其是在苗期,由于株行距较宽,容易滋生杂草,土壤水分蒸发快、易生旱象。 因此,必须及早动手中耕除草,松土保墒。 1真叶期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浅中耕
2、在根外发育成膨大部分向上形成花茎,向下形成大量吸盘,每株可形成 510 万粒种子。 种子细小,轻如灰尘,每年在 7 月上旬陆续萌发出土。 出土时间不整齐,开花又是无限性的,因此,在气候适宜,尚未冷凉以前,一直可开花结实,种子在土内可存活1013 年,重茬和低湿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种子的繁殖和传播。 2、轮作 67 年以上,与向日葵列当不能寄生的禾本科等作物轮作
2、气象部门天气预报,6 月中旬平均气温为 22左右,比历年和去年同期偏高 1;平原区降水量为 8 毫米左右,比历年同期略偏少,比去年同期偏多 象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现正值向日葵现蕾期,是黄萎病发生始期,提醒农民朋友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一、叶面喷雾:发病初期,选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2、土壤要求不严格。 酸碱性土壤都能开花。 抗寒性强,冬季不加任何防护措施可安全越冬,在空旷地,风大不积存雪的地方,用自身残秸秧割倒覆盖,有自然降雪即可保证过冬。 喜强光照、无日灼现象,露地栽培 10天浇一次透水,喜肥但不宜过量,重肥虽然花大,但易倒伏。 花期移栽 4小时必须浇水,不用人工修剪整形,冠幅自然丰满。 产地:原产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用途;种子含油量极高,味香可口,可炒食
2、一次人工授粉应在向日葵花期(整个田块有 70%植株开花)后 2进行,以后每隔 3进行一次,共授粉 2。 不管采用哪种授粉方式,授粉时间都要在早晨露水干后至上午 11 时结束,午后 3 点以后再进行,因为这时花粉的生活力强,容易受精。 过早露水未干,湿度大,花粉易粘结成团,影响授粉效果;过晚,中午天气炎热,气温高,花粉生活力弱,授粉时 1个人负责两行,顺着行向逐棵进行,避免漏行漏株。
2、失达 25%以上。 一、发生特点:向日葵菌核病在蔚县主要是花腐型即烂盘。 一般在向日葵开花后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到全盘后使组织变软,腐解后无明显的恶臭味,天气潮湿或遇雨会出现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菌亦可侵染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遍布在籽粒之间,形成黑色菌核网覆盖在花盘上。 后期因花盘组织结构腐烂使整个花盘落地或部分或全部籽粒落地,籽粒上的症状一般不十分明显
2、,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团体化。 当遇到多雨天气时,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转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子粒不能成熟,严重时可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粒自行脱落。 要是由菌核病萌发浸染而引起的。 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 25 年。 它的侵染方式有两种: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一种菌丝
2、%扑草净对阔叶杂草效果好,亩用 200 克加水 20 公斤,播后 3 天内喷洒,杀死萌动草等。 打杈控长。 采取早打杈控制无限长杈,7真叶施氮钾肥效果好。 播种时没施基肥的田块,须早追肥。 第一次中耕施硝酸铵 12斤或碳酸氢铵 25 公斤或尿素 8 公斤加氯化钾 15 公斤。 辅助授粉。 向日葵自花不结实,人工辅助授粉或借助昆虫异花授粉才能结实。 人工授粉即用软棉做粉扑
2、米,每穴一株。 补苗间苗向日葵育苗带土移栽,成活率高达 90以上。 补栽宜早宜小,最好在12对真叶,苗高不过 1520厘米时进行,按行株距定苗,每穴一株。 中耕除草中耕一般 3次。 第一次手锄疏苗除草,第二次除草结合定苗中耕,苗高 50厘米 60厘米,培土起垄防倒。 除草剂氟乐灵对窄叶杂草效果好,亩用300克加水 20公斤,播前 10天喷施,耙入土层 10厘米,以免苗受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