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2、状,无色,有柄,内有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棍棒状微弯,有 37 个隔膜。 发病特点:全蚀病菌是种比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 它在土壤中的活动可以明确地分为寄生和腐生两个阶段。 在寄生阶段,病残体上的休眠菌丝体通过侵染寄主幼苗的初生根、次生根和根茎,营寄生生活,病残体内部营腐生生活。 全蚀病菌在土壤中竞争生存力很弱,受以卜条件影响(土壤 在 7 以上时,愈高病愈重,下病害严重度开始下降
2、3040 粒,籽粒饱满,千粒重 3240g,浅红色,角质,腹沟浅。 含粗蛋白 湿面筋 沉降值 锈性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高抗,成株期对条中 31 号、水 5、水 7 表现免疫,对条中 32 号、水 4、水 14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到中抗。 产量表现:2004省区试平均亩产 对照西峰 20 栽培要点:以 9 月中旬播种为宜,亩播量 11本苗 25 万株。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2、褐,形成褐叶苗。 可每 667平方米用高效生物钾肥 200 毫升或用 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或用草木灰 120 千克均匀撒施。 三、黄叶苗一是植株缺氮。 缺氮幼苗细弱呈直立状,叶片窄短,基部叶片从叶尖开始逐渐变黄色并向上部叶片发展。 可每 667 平方米用尿素 810 千克或人粪尿400500 千克,进行穴施或对水泼浇。 二是土壤干旱。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底墒不足或透风跑墒的田块
2、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每亩用 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5 克或 20%井冈霉素 40 克对水 50 公斤顺垄喷施即可。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浸染,出苗后 2030 天是浸染高峰期。 对于过去发生过小麦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 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 克或 20%粉锈宁乳油 120200 毫升对水 4050 公斤,顺垄喷洒幼苗,能显着降低小麦穗期的发病率。 麦蚜
2、地下茎,出现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每亩用 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5 克或 20%井冈霉素 40 克对水 50 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浸染,出苗后 2030 天是浸染高峰期。 对于过去发生过小麦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 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 克或 20% 粉锈宁乳油 120200 毫升对水 4050 公斤,顺垄喷洒幼苗
2、以不选择倒伏田播种。 播种方式一般有 3 种。 播在未收获地块的原垄沟两侧人工用镐头开两条沟沟距 202510料于播前撒施在沟内。 播在收获地块进行整地后可用机器平播也可人工平播行距 3050作在收获地块上整地做畦畦宽 行行距 1520 月 615 日期间播种。 过早或过晚都会影麦苗安全越冬。 无霜期在 120130d 的地区可于 1015 日播种无霜期在 100120d 的地区可于 610
2、施,切断老根,从而控制植株旺长,减少分蘖,提高成穗率。 对播种过深、播期较晚的,应划锄清垄,减薄覆盖层,清垄不能露出分蘖节。 四、翻种补种。 对不能顺利出苗或播种太浅而落干的,抓住时机重播,对有缺苗断垄现象的实行补种。 缺苗断垄严重影响小麦群体发育,出苗后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救。 补种小麦时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选用与原品种一致的种子,防止混杂;二是实施浸种催芽,缩小与原播种麦苗的差距
2、定播种量要根据所选择品种的分蘖成穗率高低及种子发芽率等特性而定,一般来讲,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的播量较常规播种应高 10%。 大穗型品种分蘖能力较弱,播种量宜在 1012 公斤;小穗型品种分蘖能力较强,播种量宜在 67 公斤;晚播小麦还可适当加大播量。 冬性品种在10 月上旬播种,半冬性品种在 10 月中旬播种。 3、种肥要选择颗粒状肥料。 因为化肥要机械播施,所以要求用颗粒状化肥,并且
2、。 不言而喻,地会越种越肥,保持持续高产;二是秸秆覆盖。 “八五”以来,全国各地对秸秆覆盖效应已有众多研究,是公认的节水增产措施。 近年来,我市搞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三是集中深施肥,这是一项提高化肥利用率的节肥增产技术,由于操作难度大,一直未形成生产技术,应用范围很小,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四是沟播,小麦沟播早在 70 年代末和 80
2、50 公斤以上。 3、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适合在高水肥地块栽培种植,特别是要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播时每亩施有机肥 20004500 公斤,亩施二铵 25 公斤,尿素 10 公斤。 播期为 9 月 27 日10 月 7 日为适期。 播前注意用粉锈宁或多菌灵拌种防治黑穗病。 一般在 11 月中旬11 月底左右浇冻水,如果麦苗长势弱,可每亩施尿素 10 公斤,以增强抗寒性。 注重浇好返青水、拔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