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2、20甲基异柳磷 150 克与 3 公斤水均匀混合,喷洒于 50 公斤麦种上,晾干后播种,可有效地防治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沼液拌种提高小麦抗性将种子装入透水性好、结实、耐用、干净的塑料编制袋中,因种子吸水后膨胀,所以不要装得太满,一般每袋装 1520 公斤。 将装有种子的袋子用绳子吊入正常产气的沼气池出料间中部的沼液中,在出料口上放一根木棍,将绳子另一端系在木棍中部
2、宁液、2000 倍施宝灵液喷治,均有显著效果。 白粉病:小麦的叶片、茎秆、麦穗均可感病,从苗期到穗期都能发病,尤以 3月下旬和 4 月上中旬发病最重,此乃阴雨多、湿度大所致。 防治方法是:彻底清沟排渍、科学用好水肥;药剂可选用 1000 倍粉锈宁、多菌灵、托布津、退菌特、灭病威等喷治 12 次,即可有效控制。 赤霉病:3 月底左右,便可抽穗开花,直至灌浆成熟之际,均可感染赤霉病
2、灌溉技术。 即在保证小麦能够获得目标产量耗水的前提下,采用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保持暄土层、深耕深松、喷施抗旱剂的一种以肥调水的节水灌溉技术;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灌水次数和节约灌水量。 该技术适用于年降水500米的冬麦区,特别是黄淮海平原水浇地,也可在山西中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地区推广。 一般而言,干旱影响小麦籽粒灌浆和淀粉的形成,但有利于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提高。
2、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节期病株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状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 该病有自动消亡的趋势,即病害几年之后会自动减轻。 2、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也称斑点病、黑点病等。
2、 公斤,在行间开沟追施,追施越早效果越好。 收能力弱,分蘖出生慢,并往往伴有脱肥症;盐碱危害重的地块,常出现成片的紫红色的小老苗,幼苗基部 12 片叶黄化干枯,严重时,幼苗点片枯死。 管理要点:结合深中耕,开沟追施氮磷混合肥;盐碱危害重的地块,追肥后灌水压盐,并及时划锄松土,破除板结。 系伸展困难,致使麦叶黄短,分蘖不能按时出现。 管理要点:先及时浇水,再深中耕松土,以破除僵硬层。 蘖出生慢
2、枯死,茎秆细,易倒伏。 根系发育不良,易早衰。 玉米缺钾,老叶边缘枯焦、发褐,症状逐渐向植株上部发展,幼叶变黄,直到枯死,植株矮小软弱,后期易倒伏。 、钼症状小麦缺锌,表现为叶的全部颜色减褪,叶尖停止生长,叶片失绿,节间缩短矮化丛生。 缺锰主要表现为叶片柔软,新叶脉间失绿,黄色的条纹扩大成褐色的斑点,叶尖焦枯。 缺钼主要表现为叶片失绿黄化,先从老叶的叶尖开始向叶边缘发展,再由叶缘向内扩散
185(小麦) 情况: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 990007。 来源:利用太谷核不育,将植 丰 7228、石 847120 聚合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株高 75厘米。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 白粒,半硬质,千粒重 38克。 蛋白质含量 1587,湿面筋含量37l,沉降值 3643 毫升
2、浙中南地区,小麦 11 月上、中旬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时,每亩播种量为 斤,若迟播则适当增加用种量。 播种要均匀,防止出现丛子,同时要匀播到畦边。 麦播种后,要及时开沟覆盖。 提倡机械开沟,一般畦沟 2米,沟宽 20 厘米,沟深 20 厘米,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沟泥要破碎均匀覆盖畦面,覆土厚度 2 厘米,消灭露子。 搞好田内“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配套,沟沟相通,达到雨停沟千。
7 号(小麦) 原代号绵阳 89997 年四川审定。 累计推广 620 万亩。 (1)品种来源:系绵阳市农科所 1984 年用 81母本,81父本杂交,经多年选育 1990 年育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春性,全生育期 185,比 80熟 3。 千粒重 50,白粒,品质较好。 株型紧凑,茎秆矮健。 分蘖力中上等。 抗逆性较强,耐旱、耐湿、耐肥。 抗倒能力强,明显优于对照。 抗病性较好,高
4(小麦)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审定情况:1995 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 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 980007。 品种来源:绵阳 01821/83 选 13028。 特征特性:弱春性。 株高 85 一 90 厘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卵圆形。 每穗 40 粒左右,千粒重 50 克左右。 容重 753 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