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2、蔓延。 到麦苗拔节表现症状时才发现并防治,用药控制为时已晚。 能适期播种,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深或过浅,偏施氮肥,田间杂草多,品种抗性差,耕作粗放等,均能引发和加重小麦根腐病的发生。 三、病区可与玉米、甜菜、油菜、向日葵进行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量。 翻可减少病残体上的越冬菌量。 前茬为春麦、亚麻的地块更要尽快伏翻,同时追施农家肥。 前晒种 23 天,严格按照拌种程序拌种,防止种子带菌
2、脂平面上菌落生长不快,呈蜡黄色,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稍隆。 生长适温 2426,高于 38不能生长,致死温度 50。 该菌有许多致病型,除小麦专化型外,还有为害大麦、黑麦的专化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种子带菌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 病残体和其它寄主也可带菌,是次要的。 病菌从种子进入导管,后到达穗部,产生病斑。 病部溢出菌脓具大量病原细菌,借风雨或昆虫及接触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
2、米的小段。 (3)将 3%5%的尿素用温水配成溶液,温水多少视秸秆的含水量而定,一般秸秆的含水量为 12%,为每 100 千克秸秆加 30 千克左右溶液。 (4)将配好的尿素溶液均匀地洒在秸秆上,边洒边搅拌,或者一层秸秆均匀洒一次尿素溶液,边装边踩实。 (5)装满后,用塑料薄膜盖好池口,四周用土覆盖密封。 塑料袋氨化法塑料袋一般为 长,宽,对塑料袋的要求是无毒的聚乙稀薄膜,厚度在 米以上
2、间 32以上天气持续 5 天,则发生干热风害。 病因在小麦灌浆至成熟阶段,遇有高温、干旱和强风力是发生干热风害的主要原因。 在此阶段,遇有 25 天的气温高于 32,相对湿度低于 30%,风速每秒大于 23m 的天气时,小麦蒸发量大,体内水分失衡,籽粒灌浆受抑或不能灌浆,造成小麦提早枯熟。 如淮北冬麦区小麦在正常情况下,上下午各具 1 次开花高峰。 受干热风影响后,上午开花量减至 下午占
2、种。 ? 种小麦复套玉米复合栽培技术种植模式。 包括小麦条播(包括宽幅条播)套种玉米,为临汾地区普遍采用的常规模式,比对照田平均增幅 小麦撒播套种玉米,又称洪洞模式,比对照田平均增幅 小麦复种玉米两平直播,为运城地区常规模式,比对照田平均增幅 小麦复种玉米两撒直播,为晋南新发展起来的机械化种植模式,比对照田平均增幅 小麦复种玉米两平直播促早高产模式,增幅达 小麦复种玉米移栽高产模式
2、空气大规模入侵,造成当地气温 24 小时急剧下降 10 度以上,最低温度在零下 5 度以下,此时已经拔节的麦田最容易受冻,严重时主茎和大分蘖冻死,心叶干枯、对产量影响最大,受冻较轻时,仅叶片黄白干枯,主茎和大分蘖未死,对产量影响不大。 1、产生冻害的原因一是选用的春性、半春性品种播种过早,冬前通过了春化阶段,抗寒胜显著下降。 二是播量过大,底施氮肥过量,形成了疙瘩苗,稠旺苗,弱而不壮
2、重冻害。 (4)施肥过量。 小麦苗期,在肥水条件好的田块过量施用尿素或碳酸氢铵,结果造成麦苗冬季疯长。 控制小麦冬季旺长的措施:(1)早中耕,切断部分根系。 麦苗长势旺盛,主茎有 78 张叶片时及时深中耕。 在小麦行间深锄 68 厘米,以切断部分根系,减少养分吸收,控制地上部旺长,培育壮苗。 (2)喷施多效唑,防止植株徒长。 对旺长麦苗喷施多效唑调控,可以使叶片变宽、增厚,植株矮化
2、三、看气温小麦冬灌的适宜时间,一般从日平均气温下降到 8时开始,到 5左右时结束。 群众的经验是“夜冻昼消,冬灌正好”。 冬灌过早,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冬灌过晚,土壤冻结,水分不能及时下渗,地面积水结冰,麦苗在冰层下容易窒息死亡,或地面形成冰凌,抬起土块,拉断麦根,吊死麦苗。 冬灌的顺序,一般是先灌渗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后灌渗水性强的沙土地;先灌底墒不足或表墒较差的二
2、浇冬水,更易导致幼苗寒旱交加而死亡。 二、寒性好的品种是防御冻害死苗的有效措施。 各地在引种时首先要了解品种的适应性,在考虑到其产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抗寒性,所选的品种至少在本地大多数年份能安全越冬。 在分蘖期浇水,若土壤肥力不足可适当追施少量化肥,促苗早发,以利幼苗安全越冬。 对于晚播麦田的管理应以提高地温和保墒为主,可进行中耕松土,苗期不宜浇水,否则会降低地温,影响苗情升级转化。
2、施磷酸二铵 50 公斤,下茬夏玉米可不再施磷肥,一肥两用。 氮磷配比达到 1:1。 4、适当晚播。 早播麦冬前生长时间长,耗水量大,春季时需早补水,在同等用水条件下,限制了土壤水的利用。 晚播麦以不晚抽穗为原则,越冬苗龄 3 叶是个界限,生产上以苗龄 为晚播的最适时期。 5、增加基本苗,严把质量关。 本模式主要靠主茎成穗,晚播适期起,亩基本苗35 万,此后每推迟一天,基本苗增加 ,最后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