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2、好的死苗重。 防治方法(1)干旱是冬小麦越冬死苗的主导因子。 在基础干旱年份,应采取相应的栽培和保墒措施,减少小麦死苗率。 首先要注意选用抗旱的品种。 冬麦区可选用冀麦 40 号、41 号,晋麦 50 号、51 号、52 号、53 号,鲁麦 21 号,豫麦38 号,川麦 25 号,绵阳 26 号,贵丰 1 号,劲松 49 号,兴麦 17 号,滇麦 19号、20 号、21 号,渭麦 8 号
2、虫危害的穗子,混合脱粒,单晒单存,留作繁殖田用种。 3、适时收获脱粒。 留种用的种子田,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集中收获。 收割后,植株含水量较大时,不宜堆放,以防霉变,要在田间带秆晒干后再脱粒,以减少晾晒时间。 收获脱粒过早,种子含水量大时,高温曝晒时间过久,易造成种子发芽率降低。 4、防止机械混杂。 留种用的种子田,一定要单收、单脱、单晒、单藏。 特别是脱粒时要认真做好机具、储种器具的清扫
2、磷,分蘖少,叶色暗绿,叶尖黄,新叶蓝绿,叶尖紫红。 如不及时补救,将导致穗小粒少,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 补救办法麦苗缺磷,每亩可沟施过磷酸钙 4550 千克。 也可叶面喷施,每亩喷施 3%过磷酸钙水溶液 60千克,间隔 710 天,连喷 23 次。 缺钾型发黄缺钾发黄的麦苗从老叶的尖端开始,沿叶脉向下延伸,黄斑与健部分界明显,呈镶嵌状发黄。 黄叶后期贴地,病苗茎秆瘦弱,易早衰、易倒伏。
2、硬质,呈卵园形。 经宁夏农林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化验籽粒含水分 粒重 重 768g/l,赖氨酸 面筋质 品质较好。 强冬性品种,全生育期为 275280 天。 中热类型,抗冻耐寒,一般越冬率在97以上,冬前幼苗分蘖多为 23 个,在水肥条伯较好的田块可达 58 个,有效分蘖可保持 ,耐肥抗倒伏,抗苗叶病,感条锈、叶锈、秆锈病但耐锈性较好,抗青枯,口松较易落粒。 栽培技术要点:足基肥
2、420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 24m。 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 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 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 1418m,具网纹,网脊高23m,网目直径 3的可达 0m,透明胶质鞘。 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
6(小麦) (原代号 88 88纯种)1997 年四川审定。 累计推广 269 万田 o(1)品种来源:系凉山州西昌农科所用中间材料 5595 与引进材料中 7605 杂交育成。 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 180 天左右,比西辐 4 号仅晚熟 1 天,株高 91 厘米左右,茎杆坚,耐肥抗倒。 千粒重 55 克左右,蛋白质 1462。 湿面筋 337,容重 788 克升。 中至高抗条锈病
2、的使用量增加,一是提高了土壤溶液浓度,增加了小麦吸水吸肥的难度;二是锌肥与磷肥的吸收存在拮抗作用,在有效磷含量高的土壤中,往往会产生诱发性缺锌。 合理的土壤磷、锌比例为 25:1,磷、锌比例越大,小麦吸收锌的机遇越低;三是土壤氮素含量高,也抑制了土壤锌的有效性。 (三)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络合了土壤中的有效锌,从而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表现暂时性缺锌。
小麦返青后,立即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时期,在氮营养吸收规律上,虽然数量要求不是太多,但是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丰富或缺乏的反应非常敏感,为氮营养临界期,氮营养不足,出现根少、苗小尤其分蘖少,群体不够,难以获高产;此时期如追氮肥过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消耗太多,将来必定穗粒小、粒重轻,还贪青晚熟难以获高产。 因此,在正常苗情的情况下,追施氮肥的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
2、 500 公斤。 抗倒性较好、中抗白粉,耐晚播,抗寒性过关,在北部冬麦区可安全越冬。 优质,适宜生产优质专用面条粉。 品质分析:粗蛋白 湿面筋 吸水率 面团稳定时间 钟。 三、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管理上的第一要点是根据其发育早的特点,春季适时早管早促。 2、播期以 9 月 26 日至 10 月 10 日为宜,基本苗每亩 20。 10 月 10 日以后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每晚播 2
1、9 号(小麦) 晋麦 59 号(原名 91是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小麦育种课题组,以太原42 为母本、(74311德国白)株为父本,人工杂交后选育而成。 该品种是株形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集理想株型、优质、高产、多抗为一体的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冬性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 2 白天左右,芽鞘绿色,幼苗匍匐,叶片窄长,青绿色,株高 90右,成株带蜡质,穗呈长方形,顶芒、白壳、硬质,穗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