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
: 硝酸氧化性微粒的体现及事实依据。 组间巡视 ,参与讨论 2 环节二 从微粒 角度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三 认识浓度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影响。 环节四: 认识硝酸与金属的反应规律 环节 五 反思提升 回顾认识过程,体会实证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分类法、因素分析法(控制变量) 比较法 的具体应用。 核心问题
1.引入新课 —— 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 “ 黄金 ” 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 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 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 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 此时,我顺势提出: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望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3 + NO↑+ 2H2O 3Fe + 8HNO3(稀 ) = 3Fe(NO3)2 + 2NO↑+ 4H2O 上述两个反应正确吗。 铁粉少量 铁粉过量 Fe + 2Fe(NO3)3 = 3Fe(NO3)2 +) 2 铁和铝在常温下遇浓硝酸也发生钝化现象,故浓硝酸的贮存和运输可用铝(铁)槽车运输。 若加热,则铁和铝都会跟浓硝酸反应。 若将浓 HNO3和浓 HCl按体积比 1 :
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比例脱去。 吸收现成的水 反应生成水 在试管中 放入一块铜片, 加热。 用湿润 的品红试纸检 验放出的气体, 把反应后的溶 液倒在水中稀 释。 实验 48 现象 : 加热能反应,产生的气 体能使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 溶液稀释后呈蓝色。 反应 : Cu + 2H2SO4(浓 ) = CuSO4 + SO2 + 2H2O 结论: 浓硫酸有 氧化性 △ 分析 Cu +
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2标准状况下, NO2和 O2以 10∶ 1的体积比充满干燥的烧瓶,烧瓶倒置水中,最终烧瓶中还余下气 体。 求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2为了测定某铜银合金的成分。 将 80ml ,待合金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气体 (标准状况),并测得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1mol/L。 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 80ml。 试计算: ( 1)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 2)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
4NO+ 6H2O,该反应是工业上生产硝酸的一个基础反应。 2.氨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NH4Cl+ Ca(OH)2 CaCl2+2NH3↑+ 2H2O (2)装置: “固体+固体 气体 ” ,发生装置与制氧气相似。 (3)收集: 由于氨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收集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 NH3的导管口处塞一团湿棉花,目的是减少氨与空气的对流速度,收集到纯净的氨
银 : 三、从得失电子守恒的角度 : 一般情况下 :金属失去的电子被 +5价的氮得到 ,转化为 NO 或 NO2 ,根据得失电子解题。 例 Cu与稀硝酸反应中 ,如果有 1 mol 硝酸被还原 ,则被氧化的铜的物质的量为 mol。 A . 3/8 B. 8/3 C . 3/2 D. 2/3 C 例 g 完全溶于浓硝酸中 ,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 ,只产生 4480 mL NO2 气体和 336 mL
+HNO3=NH4NO3 (白烟) 2NH3+H2SO4=(NH4)2SO4 (无白烟) 铵盐都易溶于水 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 NH3 ↑ + HCl ↑ NH4HCO3 == NH3↑ + CO2↑+ H2O↑ △ △ 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 NH4+ 的存在。 铵盐与碱反应 ( 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NO3)3+3H2O,只体现酸性,故选 B。 △ ==== (括号中 )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 (难挥发性 ) 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 (强氧化性、酸性 ) 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 (吸水性 ) 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 (脱水性 ) 【 解析 】 选 B。 A、 D两项表现出浓硫酸的吸水性; B正确;
5价 N元素所体现的,因此选项 A正确。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方程式 3Cu+ 8HNO3(稀 ) 3Cu(NO3)2+2NO↑+ 4H2O,显然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 B错误。 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Cu+ 4HNO3(浓 ) Cu(NO3)2+2NO2↑+ 2H2O,可见硝酸既体现了强氧化性又体现了酸性,故选项 C错误。 铁、铝等金属在冷的浓硝酸或冷的浓硫酸中会钝化,但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