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
布与为害:华南、西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北等地都有发生。 温暖潮湿地区发生较多。 通常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使植株早枯、子粒不饱满而减产。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长圆形、黄褐色、粉状病斑,并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生长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发病规律:在南方温暖地区,病原菌以夏孢子越冬。 来年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斑上产生夏孢子
2、苗上越夏。 此外,在山东胶东沿海自生麦苗上也有少量病菌越夏,并在秋苗上越冬,越冬率较低。 福建、广东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是秆锈菌在全国范围内的越冬基地,过冬后逐步北传,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内蒙古春麦区。 由此可见,秆锈病春季流行以外来菌源为主。 小麦锈病有些年份春季为什么会流行。 小麦锈病流行决定于寄主品种的感病性强弱和数量多少,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和菌量大小
2、椭圆形,暗橙黄色,大小17471422(m),表面生有棘状突起,中腰部有发芽孔 4 个。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至纺锤形,大小 35651122(m),顶端壁略厚,圆形或稍尖,柄长。 该菌可产生 5 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小孢子为害转主寄主小蘖,且在小蘖叶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在叶背面产生锈子和锈孢子。 小麦秆锈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目前我国已发现 16 个生理小种
2、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有利于锈病发生,以结露为有利。 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 916、秆锈 1825、叶锈 1522。 因此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晚。 空气中孢子初期数量多,易大发生。 小麦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 二、1、烟农 19、烟农 23 等抗锈丰产良种。 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斤加水 250300 公斤,进行喷雾
1、) (续)秋植花生因偏施氮肥,过于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繁茂嫩弱,排水不良,田中积水过多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水田种植,迟播春花生,早播秋花生,生长期碰上多雨天气,发病较重;而迟播的秋花生可避过多雨天气,故发病较轻;水田花生和大畦种植的比旱田花生和小畦种植的均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力强、半产性能高的品种,如粤油 551,粤油 22、汕油 523、汕油 21
1、) 花生锈病是广东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各地春秋植花生比较严重发生。 它主要引起花生叶片早枯,严重时大量枯枝落叶,植株枯死,荚果不充实,落果,烂果,一般减产 20%,严重的高达 50%60%。 病状本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为害茎、托叶、叶柄及果柄。 被害植株首先从底叶开始,然后渐向上部,四周和叶面蔓延,一般叶背病斑比叶面多。 发病前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叶片变黄
1、年春花生种植后,雨水较多,阴雨天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花生锈病菌繁殖,目前已开始发生为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将严重影响花生产量。 花生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但也为害茎、荚柄和荚果壳,一般在开花盛期发病,由于下叶向上部叶片扩展,以花期和下针期为害最重。 发病轻的叶片变黄影响结实,严重的整株枯死,一般损失 15%30%,严重地块达 50%以上。 花生锈病发生程度与病源、气候
1、几年来,随着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玉米锈病是玉米上发生较普遍的病害。 发生范围广,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玉米植株干枯,籽粒不饱满,造成减产。 轻者减产 20%左右,重者达 30%。 一、症状玉米锈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偶尔危害玉米苞叶和叶鞘。 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和上部主脉及两侧,散生或聚生淡黄色斑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斑,即病原夏孢子堆。 后期病斑形成黑色疱斑,即病原冬孢子堆。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白锈病又叫油菜龙头病。 是油菜产区发生普遍、为害比较严重的病害。 除为害油菜外,还为害多种十字花科蔬菜。 症状油菜白锈病从苗期到成株都可以发生,为害叶片、茎、花及英。 叶片染病,在叶面出现淡绿色小点,渐变黄绿色,在病部背面长比白色隆起的炮斑。 发生严重时,疱斑密布全叶,后期疤斑破裂,散出白色粉未(孢子囊)。 茎和花梗受害,显著肿人肥厚,扭曲象“龙头”,也长白色疱斑。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白锈病又叫油菜龙头病,发生普遍,为害比较严重,除为害油菜外,还为害白菜、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的多种蔬菜。 一、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被害,在叶片的正面长有浅绿色的小斑点,后逐渐变为黄绿色至黄色斑点,在叶子背面则有稍隆起的呈白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 严重时,疱斑接连发展,布满全叶,成熟之后,疱斑破裂,散出白色粉末(即孢子囊)。 叶片呈凹凸不平,变黄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