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
2、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有利于锈病发生,以结露为有利。 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 916、秆锈 1825、叶锈 1522。 因此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晚。 空气中孢子初期数量多,易大发生。 小麦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 二、1、烟农 19、烟农 23 等抗锈丰产良种。 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斤加水 250300 公斤
2、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 小麦即将成熟时,在夏孢子堆的内部或边缘形成暗黑色较扁平而突起斑点,排列成行,此斑点不易破裂,即冬孢子堆。 小麦苗期叶片上条锈病有夏孢子堆,并不排列成条,初期从原侵染点以同心圆式向四周扩散,后密集成片。 (2)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的正面,也能侵染叶鞘。 夏孢子堆初期呈桔红色,后期呈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散生在叶片中部或尖端,较秆锈病的小而比条锈病的大
2、施氮肥、群体过大的麦田为防治重点。 根据上述发病规律,必须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耐肥高产良种。 (二)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晒种,经阳光紫外线照射,杀死附在种子表面上的病菌,减少菌源基数。 用种子量的 锈宁拌种,可减少菌量而推迟发病;或用 三唑酮拌种,对条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实行保健栽培,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 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破裂后,散出夏孢子,呈铁锈状。 后期在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 条锈病夏孢子堆最小,呈椭圆形,鲜黄色,顺叶片叶脉排列成行,虚线状;叶锈病孢子堆中等,红褐色,在叶片散生危害;秆锈病孢子堆最大,深红色,在茎杆或叶鞘散生或聚生危害。 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与菌源、品种抗病性和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般菌源数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
1、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 其发病特点为:条锈猖獗,叶锈普遍,秆锈成灾。 为害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 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 小麦锈病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2、。 孢子囊萌发适温 20以 25客厅。 病害发生与发展直接受空气湿度控制,只有寄主在幼嫩时期其表面有水膜或游离水时病菌能够侵染。 此外,隔年轮作可大幅度减少卵孢子数量,水旱轮作可完全消除卵孢子。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 03的 72凯克灵可湿性粉剂,或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 2重病地区 1 年以上轮作,最好实行非旋花科作物轮作。 3加强田间通风排水,降低空气湿度。
2、肥力贫瘠、树势衰弱、产量低、质量差的枣园,枣锈病发生严重。 因而,要科学施肥,培肥地力,为枣树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枣树的抗病能力。 要重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腐熟优质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生长季节每 15 天左右喷施一次叶面肥,花期以喷美果露 800 倍液或 控剂 1500 倍液、硼砂 400 倍液等;花后喷美丰或奇蕊氨基酸肥 400 倍液加尿素 300 倍液
2、下旬开始发病和少量落叶,8 月下旬大量落叶。 据观察,雨季较早来临,高温高湿,树冠郁闭则利于该病提早大发生。 干旱年份则发病轻或不发病。 2、防治方法(1)降低菌源基数:发病较重园片可结合早春刮树皮对树干、枝芽喷施 35波美度石硫合齐,及时清扫夏秋季落叶、落果并烧掉,以减少病源菌传播。 (2)农业栽培措施:合理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枝叶徒长而造成的郁闭;合理控制株行距并适当控制内膛过密枝条
2、2m)。 锈孢子器生在叶背面,现毛状物,数根成丛。 锈孢子近圆形,单细胞,黄色或浅褐色,大小19241820(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在检柏上越冬,翌年 34 月产生米粒大小红褐色冬孢子堆,遇雨后膨大形成一团褐色胶状物,上面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风传播到木瓜上进行侵染。 后在病斑上又产生锈孢子器,散出的锈孢子随风飘落在桧柏上,侵入后在桧柏上越冬。 防治方法(1)在木瓜园四周
2、粉状孢子囊;孢囊梗栅栏状排列,短棒状,大小 255612171m,无色;孢子囊圆球形至扁球形,直径 4558m,暗褐色,表面具网状突起,形成于寄主组织内。 3 发生规律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次年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或直接产生芽管侵染,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完成病害周年循环。 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 2035,最适温度为 2530。 病害发生与湿度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