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
2、引起绝产。 二、发病规律病原主要以夏孢子堆在落叶上越冬,为来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翌年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生叶片上,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从叶片正面和背面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 本病一般从 7 月下旬开始出现症状,8 月下旬至 9 月初夏孢子堆大量出现,通过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使病害加重。 病害的潜育期为 715 天。 如果条件适宜,从现症到开始落叶中间只隔 18 天左右
2、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防治方法(一)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选无病地块留种,新买的种子用 50温水浸种 25 分钟,冷却后播种。 (二)加强园田管理:选地势高,排水好,通风的地块种植。 施足肥料,增施磷钾肥。 合理灌水,不使葱地过湿。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埋掉。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处理,并进行深耕,减少菌源。 (三)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每隔 7喷一次,连喷 3
2、、深各 10小沟,沟壁直而光滑,使爬不上树的雌蛾跌落沟内。 4、在小沟内、土堆上撒配制好的毒土 34 两,此道防线于 3 月底 4 月初完成。 5、在塑料布上端,用小刷涂一圈半寸宽的粘虫药膏,粘住幼虫。 农药树上防治,在幼虫初孵盛期,用农药喷撒,毒杀幼虫。 常用药剂有:75辛硫磷 1000 倍液、50马拉硫磷 1000 倍液,对老龄幼虫,用 25倍液或 20速杀丁液。 二、枣锈病的危害与防治
2、并逐步扩大,成直径 48 厘米近圆形的病斑,中间出现桔黄色小粒点,后小粒点逐渐变成黑色,病斑周围呈红褐色,叶正面凹陷,叶背面肿大隆起,纵生出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淡灰色的毛状物,果农俗称梨树长“胡须”。 不久,毛状物末端破裂,散发出锈病孢子,扩大危害。 幼果感病症状与病叶相同,感病严重的提早落果,不严重的则长成畸形果,失去商品价值。 梨锈病重在预防。 首先要彻底清除寄主,减少病原菌。 如柏树
2、入细胞内吸收营养。 病菌可以菌丝体随病残组织或种株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初春卵孢子萌发长出芽管或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晚秋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 低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0病菌孢子均可萌发,以 10最适宜。 昼夜温差大,或多露、多雾适宜发病。 防治该病,农业措施有
2、重时可使整个植株或整蔸叶子枯死,抽不出花苔或苔茎矮瘦,严重影响产量。 2、发病规律该病由萱草柄锈菌侵染所致。 该菌在黄花菜上只产生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 冬孢子堆群生于叶的两面,大多数在叶背,圆形或椭圆形,黄花菜锈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密切,黄花菜锈病始见于 5 月上中旬,天气转暧时发生,但此时发展缓慢。 病菌适温为 2428,相对湿度为 85以上。 67 月份气温增高;阴雨天较多,空气湿度大
2、上生黑色长椭圆形或短线状疮斑(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非常紧密,一般表皮不破裂,内生黑色冬孢子。 黄花菜锈病危害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花薹短瘦或根本不能抽薹,花蕾易凋萎脱落。 2 因由真菌萱草柄锈菌侵染所致。 本菌为转主寄生菌,除在黄花菜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另一寄主败酱草的叶片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播方式病菌以冬孢子随同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第 2 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
2、起,但不突破表皮。 病原 担子菌亚门真菌。 本病只发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两个阶段。 菌丝体无色,大小304058(m);夏孢子椭圆形或球形,淡黄色至黄褐色,单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 14261220(m);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平滑,顶端壁厚,上部栗褐色,基部色淡,大小 1021620(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枣锈病的侵染循环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