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
2、川县大豆蚜虫一年发生 10 代左右,以卵在鼠李枝条上越冬。 第二年春季:平均温度高于 10 度以上时,有翅孤雌蚜,开始迁飞大豆田为害幼苗,6 月下旬7 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7 月下旬出现淡黄色小型大豆蚜,蚜量开始减少,8 月下旬9 月上旬气温下降,大豆蚜进入后期繁殖阶段。 6 月下旬7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 25,相对湿度低于 70%,有利蚜虫大发生。 防治措施当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蚜,俗称腻虫、油汗。 危害特征以成若蚜群集于叶背和嫩尖上吸食汁液,被害组织细胞受到破坏,致使棉叶向背面卷曲,植株矮缩不长,同时分泌蜜露,导致霉菌滋生,影响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苗蚜 5 月中旬6 月中旬,伏蚜 7 月中旬8 月中旬,每年繁殖1020 代。 近年来在我国棉花主产区上升为主要虫害,严重影响棉花生产。 防治技术防治指标:棉花苗期蚜虫防治指标:3 片真叶前卷叶株率 510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虫是油菜的主要虫害,在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同时还是油菜病毒病的传播者,如防治不力,将会给油菜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在油菜的各个生育期进行蚜虫防治十分重要。 1、苗期早治育苗移栽的油菜在苗床期,直播油菜在 5 叶期前,其叶片嫩绿,易受蚜虫危害。 苗期蚜虫多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造成菜苗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油菜蚜虫可用 40%氧化乐果乳剂 1000 倍液,或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田注意防治蚜虫,可减少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发生几率。 蚜虫危害几乎伴随油菜的整个生育过程,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生育期巧治。 苗期早治育苗移栽油菜的苗床阶段和直播油菜的 5 叶期前,叶片嫩绿,极易招致蚜虫危害,可用 40%氧化乐果 1000 倍液或 氰菊酯 25003000 倍液防治。 秋末冬初干燥条件下应重点防治。 注意对叶片背面蚜虫聚集处喷药。
2、体长 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 米)。 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 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 6 月底、7 月初。 一般 6 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一年发生 18 代。 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次年春季 4 月间平均气温约达 10,鼠李芽鲜露绿,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 1。 5
玉米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等作物,以成、若蚜虫刺吸植株汁液。 苗期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部和心叶造成危害。 轻者造成玉米生长不良,严重受害时,植株生长停滞,甚至死苗。 此外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具体防治方法:一是要注意当玉米苗期草间小黑蛛、瓢虫、食蚜蝇、草蛉数量较多情况下,尽量避免药剂防治或选用对天敌无害的农药防治。 二是在蚜虫盛发前要进行防治。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易遭受绵蚜虫为害,若防治下及时,会使甘蔗造成严重减产。 甘蔗绵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部中脉两旁吸食汁液,使蔗叶枯黄凋萎,并排泄蜜露于叶片上,诱发煤烟病,影响叶片正常的光合作用,使甘蔗产量及糖分降低。 受害蔗梢作种苗的萌芽率低,宿根发株差。 甘蔗绵蚜虫世代重叠,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 36 月始发,7 月份开始进入盛发期,一直延续至 11 月份甚至收获期。 绵蚜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合防治棉蚜主要吸食汁液。 造成叶片卷缩,叶背油光,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蕾铃受害,易落蕾,影响棉株发育。 5 月上中旬至 6 月中旬进入苗蚜为害高峰期;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为伏蚜猖獗为害期。 苗蚜发生在出苗到 6 月底,5 月中旬中下旬到现蕾以前,进入为害盛期。 适应偏低的温度;气温高于 27繁殖受抑制,虫口迅速降低。 伏蚜发生在 7 月中下旬至 8 月,适应偏高的温度
2、液或 10吡虫啉(扑虱蚜)可湿性粉剂 5000 倍液等。 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展着剂,并且要几种药剂交替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单一药剂。 2药剂涂干用 40乐果乳油 1 份,加多功能植物增效剂 1 份,加水 2 份,混合配成药液,用毛刷在树干上涂刷 10 厘米左右宽的药环。 若树皮粗糙,可先将老粗皮刮掉再涂药。 涂后用报纸或塑料薄膜包所好即可。
2、,今年大豆蚜虫发生较早,但由于气象条件不是十分有利,因此预计全省大豆蚜虫总的为中等发生,发生分布呈不均衡特点,部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会达到偏重发生,各地应注意田间监测,对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适时组织防治。 防治建议当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 510%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超过 50%,百株蚜量 15003000 头以上时,可喷药进行防治,具体药剂及用量为:10%大功臣(一遍净、海正吡虫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