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听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句话写了题目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可是他想: “ 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 于是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谁知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铃铛。 听课文
跟同学说一说。 展示自学成果 小结并评价活动。 教师播放课件,同时谈话引入。 教师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课件出示阅读自学要求。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小组学习,相机引导点拨。 教师指名反馈。 集体评议选出优秀学习小组给予奖励。 学生欣赏,并各抒己见自己的想法。 学生自读学习内容 学生读一读自学要求,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听不见响声了吗。 ” 问:他这样想的,又怎么做的呢。 出示:他掩住了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 1)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再读一读。 ( 2)他按他的办法去做了,结果怎么样呢。 三、感悟寓意 讨论:他已经掩住了耳朵,为什还是被发现了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 ( 1)他这个想法时聪
谁来读一读生字。 能组词吗。 你是怎么记住 “ 铛 ” 和 “ 零 ” 的。 (重点指导轻声、多音字。 “ 铃铛 ”“ 丁零丁零 ”“ 发觉 ” ) 4.同 桌互相检查读课文,要求: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发现读错的字要及时帮忙纠正。 5. 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悟读第一段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我们看故事中的这个人,看见别人门上的铃铛就很想偷走
“ 如果 我 把耳朵掩住,不 就 听不见响声了吗 ?” 他掩住了自己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 掩 伸 偷 这些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偷铃人自欺欺人的愚蠢之举。 他这个做法是愚蠢还是聪明的。 他把耳朵捂住,为什么还被发觉呢。 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他欺骗的是谁。 议 和 说
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轻轻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就会被人发觉。 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 这样想对么。 为什么。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掩耳盗铃的人可笑么。 为什么可笑
就 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 他 掩 住了耳朵, 伸 手去 偷 铃铛。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
可笑。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做了坏事又不想别人知道,自欺欺人的蠢人
》 悄悄的藏在大衣下。 结果,当他走到大门口时,却被守门的“电子警察”给“抓住”了。 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去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当时列宁并没有承认是他打碎的。 后来他又主动的向妈妈说了这件事,并写信告诉了姑妈,请求姑妈的原谅。 孩子们,这两位小朋友 谁和 《 掩耳盗铃 》 里的那 个